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游移;

灵魂不可完全倾注于自身,或者过分焦躁不安;

生活中不可始终忙碌不止。

————奥勒流《沉思录》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介绍了对摄影并没有直接帮助的希腊与希腊化艺术。你以为本文我会开始讲一些能立竿见影提高摄影的内容?

不~我这次所介绍的罗马艺术专题,依然是对摄影没有什么卵用的。艺术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业,天才的灵感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和长年累月地坚持创作。

德国摄影师Becher夫妇从二战后就开始拍摄水塔等工业产物,直到70年代才以“新地形学”的观念在影展中崭露头角,又过了三十多年,他们的学生继续拓展摄影的边界,在大画幅摄影、对称主义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得以开创了彪炳千古、继往开来的杜塞尔多夫学派。而摄影技术在中国真正普及也就最近十多年的事情,所以各位慢慢看书,不用着急哈~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罗马艺术的历程


时间线:希腊化艺术的衍生—独立风格—基督教时期

当欧亚大陆最东端的汉帝国骑兵开始北伐匈奴、封狼居胥的时候,西面的罗马人也开始崛起,发动了针对迦太基的布匿战争,建立地中海的霸权。此时的希腊城邦在持续的内战中衰落,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业已四分五裂,罗马人承接而起所建立的延绵近千年的统一王朝,对后来的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回到艺术领域:早期的罗马人是希腊的迷弟,在罗马的艺术家大多是希腊人,罗马的富豪也热衷于收藏希腊雕塑及其复制品。随着霸主地位的建立,罗马的工匠才开始改进技艺,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建筑开始更加宏大,让后人仅凭破损的遗迹就能发出“宏伟即罗马”的感叹;他们在吸取了希腊不同装饰流派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开始运用,并且增加对于拱形结构的驾驭。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伴随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的承认,宗教题材取代歌颂战功,开始占据创作的主导。西哥特人、匈奴人的轮番入侵,不仅让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也使得艺术失去了往日引以为荣的精美与和谐;末代皇帝罗慕路斯被日耳曼雇佣兵废黜,欧洲开始正式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建筑之美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介绍了希腊艺术的三种代表性建筑风格: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到了罗马人手里,这些风格被简单粗暴地糅合在了一起,而且更加大气磅礴。以举世闻名的竞技场遗址为例:最外层依然保留了朴素且实用的柱形,并且每层立柱各自使用了一种装饰风格。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此外,罗马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凯旋门,并对此情有独钟。他们在新征服的法国、西班牙、北非和亚洲领土上大量树立,以纪念帝国皇帝的功绩。华丽的柱式结果此处成了界框,以突出中央的巨大入口;两侧再辅以较为狭窄的小门,这样的布局很有音乐中和弦的意境。

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是位于罗马城竞技场侧面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其上的雕塑精美绝伦、恢宏大气,千年逝去,已是残迹斑斑,却仍在风雨中见证罗马的辉煌。很多人所熟悉的巴黎凯旋门,就是当年拿破仑为了纪念击溃俄奥联军,对其仿制而成。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 图拉真纪功柱。这个起源于东方的风尚被罗马人复兴,积累数百年的希腊雕刻技法和成就被重新运用,只不过主题从和谐、优美的神祗变成了精确且详细地记录军队出征场面。皇帝亲征达吉亚的盛事被栩栩如生地镂刻到石头上,细节地叙事是罗马雕刻艺术的钟爱。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真正代表罗马建筑艺术独立创新的,在于其对拱形结构的运用。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拱形不仅被广泛应用在了桥梁和下水道,罗马人还实现了完整拼成拱状屋顶的成就。其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万神殿,因为被后世的基督教当做礼拜教堂,而避免了沦为废墟的命运。

巨大的圆厅之上,拱状屋顶只有一个圆形开口以放入光线,沉浸的氛围,仿佛真的能让人与神明对话。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基督教的影响


相比于帝国前半程的历史,军队扩土开疆、朝堂贤明辈出,罗马的后半程显得乏善可陈,这一点与我们中原王朝的规律若合一契。农业和经济陷入了危机,贵族的文恬武嬉进一步带来了军备的松弛,蛮族一波又一波的入侵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反应在艺术上,工匠们对于追求雕刻的精美和趣味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愈来愈多地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潦草处理。帝国统治者对于基督教态度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和热情,也为中世纪宗教艺术的诞生孕育了基础。

在罗马的四世纪浮雕上,雕刻着最早的救世主形象。虽然依稀可见希腊的叙事性风格,但是人物比例和细节的处理都出现了明显的退步。

摄影干货|承上启下的罗马艺术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的古代社会也消亡了。教会势力开始影响艺术创作的思潮,直到文艺复兴。


推荐书目


在文末额外推荐几本我在了解罗马发展历程中阅读过并且觉得不错的书籍,方便感兴趣的影友进一步学习:

《罗马史》—蒙森

最早一波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讲述了罗马从一个弹丸小国成长为强大共和国的历史,大约跨度近千年,夹叙夹议地分析了繁盛的原因和衰落的种子。

《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

写于18世纪,但是是公认的史学名著。记录的时间上完美对接了上面的那本书,从五贤帝时期写到了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历程。虽然有点厚,但是深入浅出,读起来丝毫不觉得乏味。

戏剧《罗慕路斯大帝》—迪伦马特

德国著名剧作家,擅长喜剧,用无比欢乐的方式演绎了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时光~如果前面两本你都看不进去,可以试试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罗马   迦太基   君士坦丁堡   基督教   王朝   艺术   希腊   拱形   干货   承上启下   凯旋门   罗马帝国   末代   帝国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