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仁、义、礼、智、信的渊源是什么我们暂且不表,我们再说一说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创化,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宇宙大爆炸,阴阳分化,多元发展,不断冲击、补充、形成新宇宙的过程。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宇宙在不断地分化,这个分化的过程需要一个模型来表现,这个模型就是八卦。八卦其实是由混沌的太极生成两仪,就是阴和阳,阴和阳又形成四象,四象形成八卦,八卦又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三百八十四爻其实是一种大数据管理,把各种事物进行整合、加减乘除,最后算出结果。其实事物的发展方向就是三百八十四个选项,这是一种预测管理,预测的基础是大数据统计。

所以古代的人用《易经》推演,把每天天气的变化、人世的变化等,用卦挂起来,说白了就是每天做统计,进行大数据管理。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是由阴阳形成的,通过五种能量表现形式,就是金、木、水、火、土,即五行。《孔子家语·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这里的金不是金属,木也不是木头,水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水,金代表收敛,水代表变动不居,火代表炎上、融合,木代表生发、伸展,土代表中和、统筹。这五种功能对应的是我们自然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用八卦卦词来表现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八卦与五行,彼此是一种表里关系。表现出的是八卦,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里是能量的一种自然的对应,所以五行是能量,而八卦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具体说就是,乾对应金,坎对应水,离对应火,震、巽对应木,艮、坤对应土。

八种现象通过五种能量表现,相互成全又相互制约,相互成全表现为五行中的相生,相互制约表现为五行中的相克。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是经过几代梳理出来的。伏羲氏创造最开始的先天八卦,关注日月星辰。周文王根据北方的情况制定出后天的八卦,对应的是整个河山地理及节气,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战国末年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而孔子对周文王的八卦进行解释,增加了十翼。十翼解决的是人世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说,这时“天地人”三才才打通。

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易经   变动不居   孔子   源头活水   节气   数据管理   人世   阴阳   古人   能量   中华文明   宇宙   模型   事物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