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两个“我”的对话,此“照镜图”出自敦煌莫高窟第85窟。图/香港商务印书馆《敦煌石窟全集》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她是神性的敦煌,也是人间的敦煌。

她是神佛的殿堂,更是众生的乐土。


在我们心目中,敦煌和莫高窟一直有固定的“人设”:威严、肃穆、高大上。端坐的佛陀、慈祥的菩萨、怒目的金刚、缥缈的飞天,几乎就是敦煌内容的代名词。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在敦煌壁画里,这种“吃瓜”的场面还有很多。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不过,当我们走进那些“隐秘的角落”时,一卷卷犹如《清明上河图》的世俗画卷扑面而来:男耕女织、衣食住行、悲欢离合、插科打诨、打架斗殴……


随着这些无厘头、毁三观、错乱时空的画面出现,敦煌原有的人设,一步步走向“崩塌”。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最鲜活的丝路记忆,储存在敦煌


汉武帝时期开始,敦煌成为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并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华戎所交”的大都会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日出东方,莫高窟沐浴晨光。摄影/王金



| 汉武帝和张骞“连环画” |


丝路历史上,张骞通西域是标志性事件,司马迁早就通过文字记述了它。作为交通、文明枢纽的敦煌,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而目前所见关于张骞出西域的最早图像记录,就出自莫高窟第323窟。


这张图常被各种文章引用,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底哪个人物是张骞呢?有人说是跪拜者,有人说是骑马者,骑马者其实是汉武帝,跪拜者是张骞。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数一数,图中到底有几匹马?上图为“张骞通西域”壁画,摄影/墨枫MF,图 / 图虫·创意;下图为主要人物特写,制图/大羽


这两张图前边还有一张汉武帝在甘泉宫中的图。三幅图述说了一个故事,我们可将它视为一组讲述张骞通西域的“连环画”



| 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


敦煌壁画,尤其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反映在壁画之中,也能深深感受丝路的商贸气息,如莫高窟第45窟南壁的《胡商遇盗图》就是一例。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胡商遇盗图”,出自莫高窟第45窟。临摹/李月伯


画面中,为首的人鼻子高耸、眼窝深陷。这些“歪果仁”在山谷中遇到了山贼,惊恐、乞求的表情刻画生动



拂去壁画中的宗教色彩,这一画面正是敦煌地区商贸活动的写照。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这里有一份“敦煌千年穿越指南”


敦煌壁画,佛陀、菩萨们占据画面的正中位置。如果我们将目光向两侧移动,然后将细节放大、放大、再放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洗脸、刷牙、每天都被自己帅醒......在一千年多前,这也是敦煌人的日常。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今天我们常见的生活场景,大到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细到刷牙、洗脸、如厕、约架、挨打、照镜子,都能在壁画中找到。



| 唐宋也很“现代化” |


莫高窟第146窟西壁的《净齿图》《洗头图》,第290窟东披中的《蹲厕图》以一种极具穿越感的画面,瞬间错乱了时空。


每个人都在摇篮中长大。第一次看莫高窟第156窟前室顶中部的这张图,你一定会怀疑:这难道不是现代人的涂鸦?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唐宋时期,敦煌已经有有“安全带”的婴儿车。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图中,一位母亲手推一辆四轮车,襁褓中的婴儿躺在车里,车上还设置了两条“安全带”,造型跟今天的婴儿手推车几乎一样。这种童车在唐代已经很普遍了,因为有护栏,被称为“栏车”。唐代佛教题材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有题记,“父母养育卧在栏车时”、“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时”



| 敦煌作证,女人自古爱包包 |


到了敦煌,你才恍然发现:时尚的包包,不是今天的专利,至少唐代女性就已经有看起来很现代化的挎包和背包了。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17窟里的“”近侍女”和她的包包。 临摹/舒宝婧(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藏经洞,也就是莫高窟第17窟,有这样一幅人物画——一名“近侍女”来寺院侍奉高僧,旁边画有一棵叶茂老树,枝上悬挂一个手工缝制的布包,上有三叶形翻盖,绣有穿环图案,放在今天,也是十分时尚的样式。这个包的主人是“近侍女”,还是云游僧人?葛承雍先生经过考证,认为近侍女为包包之主。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443窟,寺庙比丘们的“包包”等日用品。 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敦煌第443窟,宋代时期的壁画上,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挎包,这张图传播到网上后,被很多人取了个标题:“敦煌新包包发布会”。其实,这里边只有一部分是背包,但它们出现在宋代早期,足以刷新我们对古代敦煌的认知。



| 这些时装,风靡了千年 |


有了包包,还要搭配时装。梳理起来,敦煌壁画里出现的服饰图像,就是一本“中古服饰资料大全”。


源于古印度的菩萨,传入中国后日趋女性化,这从其穿戴可以看到:莫高窟第234窟南壁,绘有一尊供养菩萨,上身着透明的胸衣,以鲜艳的红色透罗纱制作,上面还点缀有彩绣,下穿短裤。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最潮” 菩萨,出自东千佛洞第2窟。临摹/张海霞(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标注/大羽


瓜州东千佛洞(注:敦煌石窟并不限于敦煌市,而是囊括了敦煌及周边同类型的石窟群)第2窟有两幅特殊的菩提树观音立像,其中一尊上身着绿色短袖紧身衣,下裹贴体短裙,脚穿网格花纹彩色长腿袜,还佩戴了耳珰、臂钏、腕钏、长短项圈等配饰。这一身行头,即使到了今天也称得上前卫,何况——她来自一千年前的西夏时代。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146窟西壁北侧,“劳度叉斗圣变”中的四位魔女。摄影/张伟民


莫高窟第9窟南壁,内容为“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劳度叉派搔首弄姿的外道魔女来诱惑舍利弗,舍利弗以神力刮起大风,狂风吹来,这些女子裙袍乱飞,花容失色。她们身上的长袖花衫、束腰花裙格外亮眼,上面的圆圈图案和几何纹饰,今天依然是各大时装品牌青睐的元素。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欢迎穿越来到 “敦煌时装周”!制图/大羽,帷帽图摄影/摄影师鹏少,图 / 图虫·创意


莫高窟第390窟东壁门南的壁画中,一位贵妇的围巾会更让你吃惊——这种红底白点围巾的穿戴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空姐们的红色短围巾。


这些“洋气”的服饰,并非中原风格,这是唐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果之一。这些“时装”多为窄衫、短袖,跟褒衣博带的中原服饰不同,洋溢着浓浓的胡风。



| 敦煌“十二星座”,拍了拍你 |


星座,一种文化舶来品。跟时装一样,它也不是今天才在我国流行的。文献记载,至少在隋朝,今天说的十二星座,古代文献所说的“黄道十二宫”就已经传入中土。


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十二星座”的彩色图像,样式与今天大同小异。莫高窟第61窟开凿于五代敦煌归义军时期,俗称“文殊堂”。“十二星座”出现在甬道所在的南、北两壁,内容为《炽盛光佛经变图》,大约出现在元代。画面中央是端坐于宝车上的炽盛光佛,周围簇拥着九曜星神,彩云间绘有二十八宿,中间穿插着“黄道十二宫”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快来敦煌第61窟,认领属于你的星座!制图/杨柳青


本应是完整的两组十二星座,现在各残存九个。南壁现存金牛座室女(处女)白羊座、摩羯座、天秤座、双子座、巨蟹座、天蝎座、双鱼座


北壁现存狮子座、宝瓶(水瓶)座、金牛座、人马(射手)座、摩羯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白羊座。不过,两者加起来,可以让每个人都能get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宫。



| 吃在“大都会”是怎样的体验? |


据敦煌遗书S.0617 P.2609 《俗务要名林·饮食部》等记载,当时敦煌一带光是主食就有饼、糜、粟米、粥、馄饨,其他小吃,还有粥、馓饭、馓子、餢飳(即“油饼” )、煮菜面、炒面、麦饭。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不断放大,“地图”里隐藏着美食。底图/视觉中国,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瓜州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里的婚礼场景中,宴席上赫然可见一大盘蒸饼;莫高窟第61窟著名的《五台山之图》里,其中一幅场景堪称“斋僧图”——两位香客端出了两大盘蒸饼。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85窟窟顶东披《楞伽经变》里的“酒肆图”。图/香港商务印书馆《敦煌石窟全集》


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靠近游牧地区,肉食、乳类在常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莫高窟第85窟窟顶南披内的 “肉肆图”,描绘了一家生意火爆的肉铺。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159窟里的“挤奶图”。临摹/段文杰(著名敦煌学家、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莫高窟第159窟东壁门北的“挤奶图”中,孩子扯住了小牛犊,着时尚披风的女主人正在从母牛身上挤奶。



|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敦煌地处交通要道,又在沙漠地区,无论短途还是远行,马和骆驼都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临摹/石阿慧(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莫高窟第156窟的供养人壁画里,有反映当时敦煌地区统治者张议潮家族的出行活动的《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从头到尾,各种豪华的“宝马雕车”一直在霸屏。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摄影/墨枫MF,图 / 图虫·创意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古代戏精和网红,这里全都有


壁画的真正主角是广大众生。其中,最能引起今人共鸣的,是那些可爱又淘气的熊孩子,以及在当时就活出了自我的小姐姐们



| 放学别走”的熊孩子 |


贪玩是娃娃的本性。敦煌壁画中,一千多年前的熊孩子,热衷于骑竹马、骑牛。放学之后并不马上回家,而是约上三五伙伴去爬树、采花、扔石子。莫高窟第112窟的“群童采花”,孩子特有的表情、动作,都刻画得十分传神。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娃娃也知道“聚沙成塔”,出自莫高窟23窟北壁。图/香港商务印书馆《敦煌石窟全集》


到了入学年龄,学习的快乐和烦恼总是同时到来。唐宋时期,犯了错误的学生常常要被体罚,莫高窟468窟北壁,一幅“体罚学生”的图片曾经引发热议:老师将戒尺挥出,学生双腿并拢、撅起屁股,用调皮的表情回看,一秒钟变“敦煌版梦露”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助教体罚学生,诞生唐朝版“梦露”。图中学生被罚赤脚,同时接受体罚,痛得不停回看,围观群众面面相觑。图/香港商务印书馆《敦煌石窟全集》



| “乘风破浪”的敦煌姐姐 |


如果留意过敦煌壁画里的“供养人”(一般指出资开窟、造像、绘制壁画的虔诚信徒),你对这样一群人应该不陌生:她们乌黑的秀发上,盘根错节地扎满了花样繁多的头饰,脸上涂着厚厚的腮红,一字排开地出现在壁画下侧。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61窟东壁供养人,壁画临摹,绘画/朱林涛(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9000多身供养人中,这群形象雍容华丽、穿着珠光宝气小姐姐,尤其引人关注。众多的供养人中,她们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多是官宦世家的夫人。你看她们,一个个,或神情严肃,或面带微笑,或若有所思,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留在画师笔下。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敦煌壁画小姐姐,个个都是“戏精”。摄影/墨枫MF,图 / 图虫·创意


这些乘风破浪的敦煌姐姐们,从头到脚,几乎集中了唐宋之际所有的服饰元素——她们,穿戴的不是服饰,分明是“唐宋服饰大典”!



|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


《四十二章经》说:“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为了让许多人了却尘缘,敦煌壁画特别关照众生的爱情故事。古印度,出家的小沙弥被一位居士家的少女爱上,他内心坚如磐石,面对这段从天而降的爱情,竟然选择了自杀。莫高窟第257窟南壁的一幅壁画,用图像讲述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257窟,“小沙弥守戒自杀”临摹/高歌(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关注这类壁画时,我脑海中突然想到了《新鸳鸯蝴蝶梦》中的一句歌词:“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北朝壁画的爱情故事,多充满悲剧,而晚唐时期莫高窟第85窟里的《树下弹筝图》,则展示了爱情的完美和幸福。可见,随着佛教完成本土化传播,其教义也在与时俱进,逐渐跟中国人的世俗结合在一起。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敦煌莫高窟第85窟南壁,“树下弹筝图”图/香港商务印书馆《敦煌石窟全集》


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内,绘有壁画的石窟552个,历史跨度长达千余年。我们呈现的,只是“世俗敦煌”的九牛一毛。


敦煌不仅描绘众生,也由众生创造:这里地处大漠戈壁,年平均降水只有45多毫米。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壁画中那些安居乐业画面,形成了巨大反差。

人设“崩”了!欢迎收看《敦煌戏精大会》

▲ 莫高窟第23窟北壁,“雨中耕作图”临摹/郭鑫慧(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世上本没有那个绚烂的敦煌,在祁连山、党河孕育的绿洲上,勤劳、智慧、乐观的芸芸众生,创造了伟大的敦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敦煌   敦煌石窟   莫高窟   商务印书馆   西域   侍女   汉武帝   唐宋   香港   壁画   包包   师范大学   画面   时期   大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