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最近去首博看了“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布展用心,不光可以了解天坛、北海、颐和园、动物园的发展脉络,还能近距离欣赏各古典园林收藏的皇家珍品,虽不全面,但却诚意十足,拿出了不少压箱底的好货。建议小伙伴们可以走起了。仍然还是老规矩,我不一一陈列展品,我只选取我看到的有意思的内容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惊喜发现还是留给大家亲自去体验。

慈禧太后堪称近代史流量担当,从军政大事到私人生活,她的方方面面都是后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在这个展览中,至少有三件东西和慈禧老佛爷有直接关系。所以,今天就来说说展览中的“慈禧三件套”。

关于美颜拍照这件事,慈禧老佛爷也乐此不辞

展厅里有一幅颐和园文昌院藏的《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镶嵌在一个高大的中式插屏框内。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画面中的慈禧身着华丽的金黄色寿字袍服正襟而坐在宝座中央,寿字中间还缀有珍珠,颈间围着寿字嵌珠花巾,头戴玉蝴蝶、耳饰珠坠,手持牡丹富贵团扇,秀指上套有长长的金护指,显示出她身份的尊贵和母仪天下的威严!画像上端横额题写“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右上方竖写“光绪乙巳年”(一九○五年),右下角署有“华士胡博恭绘”和他的英文签名“HUBERT VOS”。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镜框上还雕饰有蝙蝠和寿字纹

这幅慈禧生前最后一幅油画像,出自一名荷兰男画师华士·胡博之手。他一生曾为荷兰女皇、慈禧太后、朝鲜国王、俄国驻英大使等多国权贵绘画肖像。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华士·胡博

1905年,华士接到一个特殊的邀请。邀请来自清朝外务部,请他为外务部官员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李鸿章等人画像。华士并不情愿,故意开了一个高价,没想到,外务部竟一口答应。同年6月,华士到达北京,等待他的,是一个更大的惊喜。

当时的外务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伍廷芳悄悄告诉他,这次的油画模特是71岁的慈禧太后。据说是慈禧看到了华士为奕劻绘制的画像,怦然心动。当时的荷兰外交官威廉回忆:华士收取了中国政府一万三千银泰勒作为报酬,并约定好画四天。

1905年,华士在中南海开始为慈禧作画,他的私人札记记述了第一次作画的背景:“大堂一端安放一宝座,地上铺了一张布鲁塞尔毛圈地毯。宝座背后是一道屏风,垂挂着绘有竹林图案的帘子。宝座是一件乌木做成的巨型扶手椅,雕工精美,堆满了黄缎垫子,前面另有黄缎脚櫈。宝座两旁各有一个方形几,上放一平底果盆,盛满了苹果。宝座背后伸出一把长柄,上托金色孔雀,装有一柄孔雀羽扇。宝座前面两旁,放置美观的花盆,盛放着各种花卉。”这些记录也与油画像中的背景一一相对应。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屏风上垂挂着绘有竹林图案的帘子,果盘里盛满了苹果,后侧还有一柄孔雀羽扇。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左侧亦如是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前方是一张布鲁塞尔毛圈地毯,图案是双龙戏珠。

慈禧提出了很多“要求”——面部不能出现阴影;眼睛要画大一点;嘴部要显得丰满,不能下垂;双眉要直,鼻子不着任何阴影……“总之,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也不要皱纹!”华士在信中向亲友抱怨。

我数了数,慈禧至少提出了柔光、大眼睛、嘟嘟嘴、直眉、去黑眼圈、去皱纹、去阴影,七大滤镜要求,最关键的是现代女性拼命要往腮帮子上加的阴影,被慈禧太后深深的嫌弃了。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看看这张照片里的慈禧,就知道她的油画像经过了多少道加工了

华士先按慈禧的样貌画出了肖像小样,而后在寓所完成细节。最难得的是牌匾上的几个中国字,据说华士画了很长时间,最后发誓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相信是他画出这些字的。

这幅画像在1933年文物南迁时,由当时的画工从墙上揭下卷起后带走了,1950年重回颐和园,油画破损严重,因为在国内油画修复一直是空白,尤其是没有原装的画布、颜料,更没有修复技术。

荷兰文化教育科技部、林堡省等部门在得知颐和园藏有这幅由其本国画家绘制的清朝皇太后肖像后,于2005年对慈禧画像进行考察后确立了资助修复项目。2008年3月,中荷双方按照修复方案正式展开工作,前后共用时不足20天完成了慈禧油画像的修复工作,并经过了国内油画艺术家、文物修复专家的验收论证。这幅慈禧画像的修复费用在几百万元人民币。

此前这幅油画曾经在颐和园的文昌院进行过短暂展出,为了保护油画,之后这幅油画一直在颐和园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进行保存,此次也是第一回走出公园,面向公众。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其实,华士胡博完成此作后,又根据为慈禧画像时留下的小样,创作了另一幅偏写实风格的年迈慈禧画像。这幅画像参加了1906年法国巴黎画展,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给画像加滤镜这事,慈禧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事实上,1903年慈禧曾做过一位美籍女画家凯瑟琳·奥古斯塔·柯尔的模特,史料称其为“柯姑娘”。这幅肖像画参加了1904年的圣路易斯国际博览会,后赠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现藏于华盛顿国家博物馆。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柯姑娘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现藏华盛顿国家博物馆

画家柯尔回国后,曾于1906年在伦敦出版过一本名为《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的书,该书曾在1915年由陈霆锐译作中文版的《慈禧写照记》被中华书局印行。作画过程中,太后多次踱到画幅前,请求她不必把自己画得那么老,脸上最好少一点阴影。所以按其意愿,终于将年近七旬的太后的老脸抹画得如少妇有面庞一般粉嫩。

慈禧用过的穿衣镜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这并不是展览的现场图,而是紫竹院展出时的图片。现场照的有小编本人,就不放出来了哈。

镜子的全称叫做“硬木双凤花果纹穿衣镜”,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藏。为什么慈禧的穿衣镜会藏在紫竹院呢?这还要从紫竹院的功能说起。

紫竹院水城曾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在元代即作为皇家御舟的“别港”,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建行宫、船坞、码头,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是帝后乘船前往西郊园林途中的换船码头和拈香休憩之所。

说白了,这里就是曾经皇家去西郊旅游的中转站,歇个脚用的。

福荫紫竹院位于紫竹院公园的西北部,分为禅院及行宫两部分,面积达近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报恩楼、前殿、东西妃子房、游廊等。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烟波致爽楼”的型制而建。

报恩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分为上下两层,各九开间,规制虽不是很高,但青瓦覆顶、雕梁画栋、彰显皇家气派。一层正中悬挂的“报恩楼”三个大字为乾隆御笔,寓意为报答佛祖的恩惠和先帝的福荫。

相传当年慈禧皇太后在前往万寿寺拈香礼佛之前要在报恩楼梳妆及用早膳,因而俗称“慈禧梳妆楼”,此次展出的镜子正是楼内保存的慈禧曾使用过的穿衣镜。慈禧也真是厉害,生生将“慈禧梳妆楼”的风头盖过了乾隆爷。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仔细来看看穿衣镜上的装饰,镜子上部呈半圆形,雕刻的是双凤戏珠图案,连凤凰的眼睫毛根根清晰可鉴,凤凰还拖着三条浪草纹尾羽,周围雕饰了一圈云纹。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左侧,石榴图案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中间是瓶花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右侧是葡萄

镜子下方的底座雕饰的图案是一组花果纹,中间是瓶花,应是牡丹,左侧是石榴,右侧是葡萄。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最底层边框雕刻的是灵芝、松树。

镜子就是个陪衬,主要看雕刻的图案,哈哈。话说,为了拍镜子底座的图案,小编都快爬在地上了。

慈禧赐名的珐琅“畅观楼”匾额

说匾额前,咱先说一说动物园,动物园以前不叫动物园,叫农事试验场,里面有一座畅观楼,建成于1908年初,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建设,是清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皇室长河行宫、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欧式建筑,也是北京市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夏日行宫。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据说,慈禧自长河舟行至农事试验场,即从西北宫门入内进畅观楼;每次慈禧乘船去颐和园游玩时,也多次在畅观楼歇脚儿。楼正门有慈禧赐名珐琅镶嵌匾额书——“畅观楼”。楹联曰:”池御迓龙旌矞云成幄,轩窗骞象纬方旭扬晖”。所以畅观楼的性质和紫竹禅院是一个意思,都是个歇脚的地。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虽是慈禧赐名,但“畅观楼”这三个字,相传是从乾隆御笔手书的文字中选出。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仔细观察这块珐琅“畅观楼”匾额,边缘饰双龙戏图图案,火珠部分用镂空雕刻表现,底部绘海水江崖纹,而整个匾额的造型又似一只蝙蝠。

从下面这几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畅观楼建筑为欧式风格,七楹两层,正门处有珐琅镶嵌匾额书“畅观楼”。楼的东西两侧不对称,东边为圆柱形三层,楼顶为一圆形平台,有一圈紫铜制作的欧式花饰栏杆,在此可俯瞰远处。西边为八角形二层,屋顶有一座似中式须弥座的基座,托住八角锥形屋顶。楼的正面中间有一凸出带廊柱的雨蓬,雨蓬的顶部为二层室外平台,设有欧式的花瓶石雕栏杆。正面为七开间,两边分别三开间带外廊。一层外廊处设有45厘米高的座凳;二层外廊有高1米左右的栏杆。外廊一层的墙面镶嵌有中国卷草饰样的砖雕;二层的墙面上,只在门窗的拱顶部分,稍作修饰。楼的东西面及南北面中间处,均有相对应的阶梯形马头墙。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图为畅观楼前的铜狮子在喷水

而畅观楼中的藏品——明代沈度的《瑞应麒麟图》现在正在国家博物馆“大美亚细亚”展出中。

在查询资料的时候还发现有意思的地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16日,农事试验场开放接待游人,门票售价为铜元八枚,孩童、跟役减半,可见门票优惠政策自古有之。更有意思的是:东边的售票处有两个窗口,分为南窗、西窗;南窗卖男客票,为白色;西窗卖女客票,为红色。游人入场由东门进,分男左女右。

谢谢大家看到最后,下回再给大家介绍有关景山、北海、颐和园展出的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油画   颐和园   光绪   慈禧   滤镜   外务部   乾隆   穿衣镜   珐琅   荷兰   匾额   行宫   画像   宝座   生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