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的共同信仰文化——张 圣 君

张 圣 君

闽台的共同信仰文化

温 永 和

民间信仰文化,鼎盛于南宋,尤其在福建,出现了数以千计地方神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推妈祖;其次,就是张圣君了;除外,还有陈靖姑,保生大帝……。湄洲妈祖,可谓无人不知,张圣君在哪里呢?又有几多知晓?

一、永泰,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

探幽:从福州过湾边大桥西行六十多公里便是山城永泰。永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三状元古来闻名,张元干世人皆知,青云山渐有名气,而“张圣君”隐身何处?汽车奔驰在蜿蜒的202省道20公里达红星乡礼柄左旁道拐行6公里至盘谷乡,即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盘谷地处高山顶部,地势如盘,四周群山环绕,尤如桃花源地,此处常年云雾迷漫,实如神仙福地。

览胜:方壶岩海拔1132米,因山顶有双狮之象,又称“双狮峰”,其一为仙桃峰,相传为王母娘娘蟠桃会遗落桃形成;另一狮岩峰,酷似狮形,双狮峰峻山丛林,绿树繁荫,奇岩怪石,恬静清幽。临近峰顶有一天池,其形似苞叶,面积千坪,水自岩涌,汨汨不息,清泉映影,池草茂倩,池中有池心亭,宛若瑶池之境,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这里产有珍稀生物“红腹四脚鱼”以及谷精草。双狮峰中有一悬崖峭壁,正是永泰名胜“方壶岩”:因山乃传说太乙真人冰壶所化,外观神似方形水壶,故名“方壶岩”。方壶岩“峭壁重叠立,悬崖曲径开”,进牌坊,入寺院,方壶寺占地3000平方米,绿树翠竹掩映殿堂、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宛如神仙琼阁。圣君母殿供奉张萧连神像,分别是黑脸神、红脸神、绿脸神,每天迎着远道而来的虔诚信徒。寺后悬崖峭壁、层岩叠嶂,岩层中有许多石洞:“观音洞”、“禅洞”、“雷洞”、“蝙蝠洞”“天狮洞”……,幽深神密;左侧登山而上,沿途怪石垛叠,灵奇怪异,“牛眠石”、“五柱石”、“斗法石”、“金被石”、“棋盘石”、“狮头石”、“池舟石”……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方壶岩还有许多名人题刻:元朝福建行省参知政事王瀚的“方壶”字体敦厚,明中礼部尚书曹学书“山川毓秀”清雅秀丽,是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

方壶岩景点美不胜收,共有一池、三台、七洞、三峰、二十一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壶岩将以更美的姿容展现在游人的面前。

溯源:张圣君信仰在八闽大地以及台湾流传八、九百年,在道教中,“法主教”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农业神。全省各地及大部分县市都有张圣君的寺庙,但很少人知道张圣君的祖籍,我省民间宗教信仰专家叶明生研究员遍访乡野已经确认张圣君的祖籍就是永泰,盘谷方壶岩是其信仰文化的发祥地。

据永泰嵩口月洲张氏族谱记载:“赓公之后,宋天圣二年,复有张圣公生于月洲,寄居盘谷洋,修道于方壶岩,显法石牛洞,得道金沙堂。成佛登天,救济万民,敕封普济真人张圣公。此乃天地瑞祥所钟灵,受人间千万年之香馨也”。以此推出,张圣君为迁闽始祖张睦次子张赓第六代孙,张赓与父张睦于唐末随河南固始王潮入闽,后事王审知,官御史中丞,继事其子王鏻。嗣后国事日非,朝纲混乱,与兄张膺避难于永泰月洲。又据《月洲张氏族谱》所载行序,张圣君为赓公第五代孙居仕之子,出生时间为北宋天圣二年(1024),这是迄今为止记载张圣君年代最早的文献资料。此外,还有许多文献记载张圣君出生于“福州永福(永泰)乡下”,这里不做具体印证。

根据盘谷道坛传说,张圣君四岁丧父,随母至盘谷(旧称平夹)为寄子,因此,盘谷及其离村一公里的方壶山成为张圣君童年至青年时代放牧、砍樵及业锄的地方。方壶岩的许多景点、地名均与张的圣迹有联系,如“饲牛石”、“磨刀石”、“棋盘石”、“仙桃坪”、“天师洞”、“雷洞”、“炼丹井”、“斗法石钉”、“甘露水”、“龙泉井”等,可以说整个方壶岩的景点都是蕴育张圣君成人、成神的摇篮与温床。许多张圣君的传说故事首先传自此处,其后由于张圣君的活动地区扩大,这些传说故事也随之流行八闽各地,并被不断地改造、加工、完善及本地化,以至在德化、尤溪、闽清等地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相类似的传说,如“红泥鳅传说”、“张圣君斗五通”、“张圣君斗智故事”等。

二、传奇,张圣君的人生事迹

张圣君人生是以普通“人”到信仰“神”的传奇。

据清·乾隆版《永泰县志》方外传·第712页载:

张圣者 二十一都盘谷农家子也,以采薪鬻锄柄为业,时人名为张锄柄,状貌丑陋;口能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对弈,授以桃,苦不可食,张心知其仙,冀有遇,忍苦啖咽,且及半,舌若螫,不可忍,遂弃其余而归,因忽忽若狂,绝粒,食草木实,能言人未来事,素不谙书,忽作大字,或以足指夹笔,口占颂偈立成如宿构,传闻四方,士大夫多往赴之,因度为僧人,号为“张圣者”,为邑中募缘,造高盖桥,富人相与挥金,咸曰:“圣者作功德,不可无颂”。圣者笑云“石桥半,出通判,石桥全,出状元。”及萧公大魁,乃生于桥全之日,桥半时,实生通判吴公,后往安国寺,有少妇随众往谒圣者,求其履,不得己与之,即裂其底,乃以佛经为衬纸也。其神异多类此。圣者自遇异人后,绝烟火五十余年,始化去,庙祀方壶岩,祈祷甚应。

张圣君的传奇人生故事应是所有道家神人最丰富的一位。传说出生时“云五彩、室异秀”,待断脐时,灵光俱失;小时寄居盘谷洋,人睡床上,身与邻里孩儿顽乐;童年家中柴薪尽,即以脚代柴伸入灶中,发起神功,锅中水沸饭熟;放牧山中,遇仙人下棋,受之以桃,苦涩难咽,从而得道成仙,半仙半人;学法后,术艺精通,劈山开路,念咒复生,引水灌溉,甚是神奇;出游方外,救苦救难,降妖除魔,惩恶除霸,救济众生;临终,传经送宝,宣扬因果善报。由此以来,张圣君之所以为闽台广大信众所敬仰,离不开他生前为世人做了许多善事的结果,所谓“积德扬善”是也。

三、扬善,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形成背景

张圣君信仰形成的年代为南宋初之绍兴至乾道年间,这一时期是宋代造神运动达到高潮的年代。福建造神自唐末起,由于人口南迁,宗族繁衍,社区扩大,在新的环境中,需要更能联络情感乃具保护力新的神出现,于是来自民间的乡神、道佛之世俗神相继涌现。特别是在宋徵宗宣和间妈祖被敕封赐额成显神后,福建及东南地区民间造神的热情进一步升温。南宋赵氏皇室逃到临安,偏安一隅,所以给养军需仰自东南诸省,为了笼络人心,保证后方供需,不顾北宋朝庭禁巫、禁淫祀的法令,大封民间俗神。光福建民间信仰神中,除妈祖外,影响较广的就是张圣君。还有福州的陈靖姑,闽南的慈济真人(保生大帝),闽西的定光古佛、平和的三平祖师,南安的广泽尊王,安溪清水祖师等等。

而“扬善”又是造神的根基。南宋战乱不断,朝廷腐败,民间疾苦,极需保一方平安的“能人”。惩恶扬善,治病救人、救苦消灾、降雨抗旱、降妖除魔(地方恶霸,野兽蛇虫),建桥铺路是当时人们的祈盼,于是“除恶扬善”就成了造神的主要推动力。张圣君结合他的人生传奇就应运而生。于是成了一方保护“神”,随着闽南人东迁台湾,张圣君信仰文化扩散台岛,乃至东南亚地区。

四、平民,张圣君信仰文化的生态特征

张圣君信仰很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将平民精神宗教化。平民精神宗教化,即是将属于平民阶层世俗中的行为、事物都赋以宗教的含义,使之具有宗教意义以及神圣化。在各地民间信仰传说故事中,体现劳动人民本色的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方方面面行为,都在张圣君身上发生,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宗教的精神和力量。

在张圣君信仰传说中,有描述他的勤劳,如“九十九塯田”即说他为发展生产资源,一夜之间竟开垦出一大片的山田;“破洞除妖”体现其勇敢、顽强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智斗五通鬼”表现他的智慧;“红泥鳅”故事反映出他戒杀生命;“赤水斩蛇精”体现出大自然斗争;“光山变油山”,既为地方除霸,又为民改善环境做了大好事;“九驴十八挑”表达对他的感恩之心;“广施灵丹药”解决百姓治病难题;“流米石、出浆石”是救灾行为;“行法降雨”是抗旱……张圣君的每一个传说都是平民当时的愿望在他身上的折射。

就张圣君本身成长历程而言,他也是一个从寄子、牧童、樵夫、佣工、和尚、头陀至圣者,最后敕封为“都天法主监雷三元普济大师”,成为“法主公教”的法主。这些都是在平民阶层中完成的,他的一生就是从“人”到“神”的一生:被人同情(苦命的童年遭遇)→神异(灵异、奇迹出现)→英雄(降妖除魔、济世救人)→封神(朝廷封号为神)→掌教(成为闾山教派的法主神)。

在当时的社会,“贵族神”是高高在上,是遥不可及的,而百姓真正虔心膜拜的神是与他们命运相通的“平民神”,从他身上能见到自己的影子,从他的遭遇中可以得到激励和安慰。无论福建本土,或是漂洋过海到台湾以及在“南洋(东南亚)”的移民,他们都是从信仰神的传说中得到神格力量,与逆境拼搏的勇气,从而得到生存。可以说,这种平民精神的宗教化是张圣君信仰的基础,而将张圣君造化为教派之法主,更是平民为其生存需求的目的而争取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张圣君信仰文化还有另一方面的特征,即农耕信仰特征。张圣君信仰传说中的社会背景及所作所为,无不与我国农耕社会相关,其主要传说故事,多数与农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农村历史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以农民对生活的需求与向往。如“斩蛇精”、“祈雨”、“开渠”、“红斑病”、“耕田”、“插秧”、“种茄子”、“引水”等无不与农耕紧密相连,所以,张圣君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农业神。

五、包容,张圣君信仰文化的价值意义

张圣君信仰,虽然历史近千年的人世沧桑,特别是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文化和政治性运动的摧残、禁绝,但它却能流传下来,甚至在今日经济全球化汹涌态势中,不但没有式微,甚至还在不断扩大影响。究其原因,其中除了这一信仰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外,还应该发现这一传统文化中还具有许多文化价值和积极因素,可以与新时代相融合,并为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发挥有益的作用。

(一)包容精神:被称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现代名人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正体现了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实质内涵。张圣君信仰及其宗教形式既是宗教平民化、世俗化,又兼收道教、佛教、儒教的文化精髓,极具包容性。就其本人来说,他是一个山野村民,得到仙赐,他半人半仙,他出过家,当过寺院头陀,练过瑜伽,后上闾山学法,所以他“似佛似道”;而说到“瑜闾双轮”的法主教时,人们常说它“半佛半道”;后又祈求朝廷赐旨“三教归一”:即敬僧、尚道、崇儒。故方壶岩是一个真正释道儒合一的宗教圣地。这种包容精神是对优秀文化的兼融、宽容,对发扬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的安宁,和谐也具有促进作用,它适用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大建设,促进社会更文明、更和谐。

(二)传统美德:张圣君的传说体现在他见义勇为,惩恶除霸,乐善好施,勤劳智慧,驱魔医病,抗旱消灾,修桥铺路,济世利民的行为和精神。他在永泰仙游交际的古寨岭开了一条3400多台阶石铺路至今还在;他用智慧使五通鬼甘拜下风;他斗法石牛山;他广施定灵丹妙药,普救众生;他在德化剑插石狮精,他在赤水斩蛇精,在福清收蛇王,他在仙游救道童;他建南门大桥做贡献,他到天山求仙草治红斑病;他在闽清行法降甘雨;他在尤溪施法水流埔……以及后人为他修庙祭祀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张圣君可谓中华美德的象征,是平民的偶像神。

六、地缘,张圣君信仰文化与闽台关系

张圣君事迹影响的最初地永泰盘谷,到成人后在周边乡村活动,直至邻近县区,有福州、福清、闽清、莆田、仙游、德化、尤溪、南平、建瓯、惠安、漳州、闽西……全省除闽东少有影响外,几乎遍布全省。

祀庙除永泰外,闽清金沙堂、台江真君殿,德化圣君母殿,亭江真君殿,连江真君堂,南平萧公殿,尤溪萧公殿,漳平虎符殿,莆田永兴岩,仙游下明山宫,永春龙山岩,古田连公殿,邵武万灵庵……全省共有大小宫庙不下五百处。

随着台湾移民潮,张圣君信仰文化扩展台湾大部分市县。台湾著名的有宣兰苏澳晋安宫,台南学甲庆安宫,彰化快宫宫,新竹香山念教岩法主公庙等六十多少寺庙;家庭神坛超过400家,信众近千万。

张圣君信仰文化,随着闽粤同胞迁徙海外,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近年来还有英国等欧洲国家慕名朝圣。

由于张圣君信仰文化在闽台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1997年后,每年都吸引了省内外数以万计的信众前来朝拜,台湾的最初的每年几十人到如今好几批上千人的朝拜团进香朝拜,有来自台北、屏东、高雄、云扶、新竹、宣兰、台中、彰化、台南等,前年台湾中天电视台一行6人还专门前来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尤溪   闽清   妈祖   仙游   德化   永泰   文化   圣者   福州   福建   台湾   平民   宗教   民间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