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并不是每一本好书,都值得推荐给所有的人去阅读,毕竟有些书就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比如眼前这本《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

作者萧驰教授是在觅迹古典文学吟咏之地,也是在发掘深植于中华大地的审美话语与观念。

萧驰是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论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如今已经退休。

他的这本书,是一本厚厚的学术专著。作为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其印数已经达到了9000册,在大部分学术著作只能印1000册的时候,这本书居然能够印到9000册,实在是一个了不起和惊人的出版成绩,也侧面说明了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为什么不推荐所有人都去阅读《诗与它的山河》?

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普及读物有很大的区别,它使用的是标准的学术语言,文字相对生僻,语言非常古雅优美,而且讨论的是每个人都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美”这个话题。

如果没有相应的古典知识和审美经验作为储备,阅读起来有可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

《诗与它的山河》有650多页,我花费了4个多月的时间才阅读完。每天的阅读进展十分缓慢,多的时候能读50来页,少的时候只能看20多页,一度还因为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致使心情不佳,无心山水而中断阅读。一直到国内的疫情平稳了,时节已是春暖花开之时,大自然的景色渐渐美好起来了,才有心情一页一页将此书啃读完毕。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写了中古时期的15位著名山水诗人,他们分别是:谢灵运、鲍照、谢朓、江淹、何逊、阴铿、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结、柳宗元、韩愈和白居易。

从时间跨度来看,所选的这些诗人生活的历史时期,上限是谢灵运被贬至永嘉的永嘉三年,下限是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从前到后,整本书全部的时间跨度大约是420多年。

萧驰教授以自己七年来的十次实地寻访为线索,通过全书十个章节再现了这15位诗人诗作中的中古山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本书不是在讲述中国的山水诗,而是在讲述中国山水诗中的山河,也是在为探讨早期山水画和园林中的景观观念形成过程提供可行的线索。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我常常走秦岭写秦岭,自然特别关注《诗与它的山河》中有关秦岭的章节。在本书中,提到秦岭的篇幅比较大的总共是两次。

第一次是讲述王维的山水世界时提到了蓝田辋川。2012年5月9日至5月28日,作者在陕西蓝田县进行了为期12天的田野考察。这一部分内容,是与孟浩然诗歌中的桃花源一起提出来进行比较研究的。

作者指出,孟浩然的桃花源和王维的桃花源,虽然都是桃花源,其实还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孟浩然是希望成为探寻桃花源的那个渔人,王维则是希望自己成为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

第二次讲到秦岭,是写了韩愈三次登临终南山的经历。第一次韩愈去了今天的秦岭翠华山,第二次是韩愈被贬去阳山的路途上从蓝田进入了终南山,第三次是韩愈返归长安的路上登上了终南山。

遗憾的是,在介绍韩愈与秦岭山水时,没有提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句著名的诗句。不过,却提到了韩愈攀登华山的典故。

相传韩愈过华山苍龙岭时,一度因为害怕而发疯,并在绝峰上嚎啕大哭,甚至写下了遗书,后来是因为当地县令命人用厚被子裹着,用美酒灌醉了才运了下来。现在想想,韩愈很有可能是一个恐高症患者。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古时期特别是唐代的中国文化。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中始终关注的隐士、神女、仙怪等意象,在这些诗人诗作中被赋予了更丰富、更饱满的含义。

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读一遍根本不可能完全吸收。如果想有收获,必须反复阅读,甚至当着案头工具书来使用才好。

也许别人也在探讨“诗与它的山河”这个话题,但像萧驰这样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形成专著的恐怕并不多。可以说,萧驰通过这本书开创一门学科,这是多少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呀!

虽然他也只描述了400多年间中国诗人关于山水的书写,但这已经足以说明山水诗歌这个流派的渊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实地寻访让这些诗歌和我们的现实有了紧密联系。

100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中古山水诗人记录的地方和我们今天见到的场景,已经完全变化了模样,但这些诗人脑海里的幻想,文字中流淌的情感,以及他们内心中的追求,却永远印刻在了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诗与它的山河:永远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印记

(本文配图,全部翻拍自《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蓝田县   山河   蓝田   秦岭   桃花源   永嘉   华山   学术著作   诗作   中古   跨度   印记   中国   诗人   诗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