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在河北邯郸的涉县,有座城隍庙,逢年过节都会聚集当地的人们上供,热闹非凡。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神祇之一,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的神。城隍庙原先是供奉守护城池的神,但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人格化”,城隍庙供奉的也慢慢变成了具体的人。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涉县城隍庙供奉的就是涉县当地人陈寅、陈咸父子。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极力推崇中原汉民族自己的“民族英雄”,于是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使城隍神进一步“人格化”。陈寅、陈咸父子作为涉县当地的民族英雄,满门忠烈,自然也就封为了涉县的城隍神,人们为了庆祝新封的城隍神,于是在城隍庙对面兴建了城隍庙老戏楼。这座建于明朝的老戏楼已然成为了涉县的一个文化符号,戏楼如今虽然破旧,但明朝的建筑工艺依然可以从中看到一二。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在远古时期,人们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总是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畏惧的恐惧心理便使得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对祖先和对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祭祀求得的护佑。而城墙在保护人们生活安定、防卫敌人、猛兽及洪水等灾害中大有作用,于是城隍神就出现了,成为了保护一方城市的守护神。宗教信仰源于民间又影响民间。城隍神本是自然神,但是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又希望英雄人物死后,他的英灵可以作为地方神来保护一方,于是城隍庙慢慢从自然神演变成了人格化的神。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是最早的人格化的城隍神。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纪信本是刘邦的手下大将,跟随刘邦参与了鸿门宴,由于身形及样貌和刘邦极为相似,在荥阳城危时,假装刘邦向西楚诈降被俘,最后被项羽赐死。刘邦夺得帝位后对纪信心怀感激,厚赏、追封纪信并修建大型庙堂来祭祀他。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巩固统治,就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这也是城隍神人格化的较早记载。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从汉直至明清,城隍庙都是重要的民间祭祀之所。宋朝皇帝强制新官上任时必须拜谒城隍庙,希望借助神力来帮忙管制地方官员。明朝时的皇帝也大封民族英雄为城隍神,来凝聚、笼络人心。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城隍庙的祭祀。对城隍庙的祭祀,一方面是人们的宗教信仰,希望借此来保佑一方平安,另一方面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地位,拉拢民心,对民众进行精神上的统治。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城隍神在发展中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性格,城隍神本是自然神,但是在后来并入了道教思想,成为了道教尊奉的神灵之一。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城隍神又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开始成为阴间的长官,掌管阴间事物。城隍神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人格化、具体化,变成了各个地方民族英雄的代表。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从自然神到人格化,城隍庙历经了什么

从城隍庙的发展过程就能看出,与其说我们信奉神灵、神灵掌管着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创造了神灵,并且使之服务于我们。历朝历代的宗教信仰、神明之说皆是如此。至此,让我想到了国际歌中的歌词,我们就以此结尾吧: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城隍庙   涉县   城隍   道教   戏楼   明朝   自然   佛教   阴间   民族英雄   刘邦   宗教信仰   神灵   祭祀   前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