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我去香港的次数不算多,二十多年来就去过六次。但由于有亲戚在香港,加上毗邻香港,身边的朋友和学生有不少香港人,因此香港对我并不陌生。近来香港发生了不少事情,引起了内地的极大关注,然而许多人对于香港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媒介的传播中,甚至形成一种想当然的刻板印象:东方之珠,国际都会,花花世界。一个真实的香港是怎么样的呢?在此,我谨以一个平民视角跟大家聊聊我所认识的香港。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记得小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不时收到香港亲戚寄来的衣物和食品。广东人把这些有亲戚在香港并不时得到接济的,叫做“南风窗”。香港,在儿时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发达的地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电视普及后,我们从荧屏上对香港了解更多了。那次访港我拜访了香港作家李世辉(笔名马云),他创作的《大地恩情》是第一部风靡内地的香港连续剧,在他引荐下参观了香港两家电视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第一次去香港旅游探亲。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了。倒是一些与内地不同的生活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次乘坐香港特有的双层大巴,而且是无人售票,当时内地公交车是有售票员的。早晨我看到昨天卖剩的报纸就放在街边地上,取走报纸的人会自动把钱放在原地,除了报贩没有人会拿走这些钱。现代都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由此可见一班。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都是讲粤语,语言沟通没有问题,但文字则不然。满街的广告满街的繁体字,而且不少词儿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例如路名,无论用粤语还是普语读起来都很费劲。香港人讲话不仅语速快,而且话中夹杂不少英文单词。或许这就是香港的殖民色彩吧。香港社会治安还可以,小钱可以做到做到路不拾遗,大钱反而没那么安全,我赴港前些天发生了歹徒抢金铺还跟警察对射的大案,因此街上增加了警察。

2004年我调入暨南大学任教,学校里香港学生很多,我发现他们与内地学生有许多不同。一天,一位香港学生走进我的系主任办公室要投诉一位老师。起因是考试的时候,老师为了提醒他注意考场纪律,扔过去一个粉笔头,香港学生认为这是暴力袭击。由此可见香港学生的维权意识很强。我发现虽然粤港语言交流没有障碍,但文化障碍却不少。普通香港人对内地了解并不多,有些香港学生甚至说不好普通话。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记得有一次播音主持招生面试有一道题:以“春运”为题进行话题评述。有一位香港女生的评述让我们听蒙了,我问她知道春运是什么吗?她回答说就是春天的运动会呀。我指导我的香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内地电视在香港传播研究》,经过调查发现平均第四个香港人中只有一个看过内地电视。我还经常纠正香港同学的说法,不是中国与香港,而应该是内地与香港,国家意识淡漠也是一个问题。

印象最深的香港行还是在九十年代,1997年春节期间我随湛江政府代表团赴港采访。当时内地与香港开展积极合作和频繁互动,各地政府每逢春节都会去香港搞团拜活动,感谢过去一年香港各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在春节团拜酒会上我见到香港明星汪明荃,此前在湛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她带领香港各界捐款赈灾,与湛江结下了深厚情谊。此行我还随市领导走访了在港的中资银行,我们还登上超高层建筑中银大厦。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此行恰逢邓小平去世,由此我领略香港发达的资讯业和传媒的快速反应。香港无线和亚视都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视台,此时立刻变成新闻频道,一方面全天候滚动报告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反应,另一方面迅速制作并播出邓小平生平事迹的专题片。香港媒体动作之快令人吃惊,难道他们早有准备?当香港记者一早在深圳采访市民时,深圳人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此时他们还没有看到新闻。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遗憾的是邓公未能看到他设计的这一幕。回归后,我也多次赴港探亲和开会,表面上来看香港变化不大,但其地位已在悄然发生变化。就拿电视来说,一位老台长跟我说,过去他们是老师,我们是学生,现在大家都是同学了。如今内地电视已超越曾经辉煌的香港电视,而我则多次给香港媒体人讲新媒体。我想,当两地之间位置发生逆转,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在考验中国人的智慧。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我认识的香港,既熟悉又陌生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一部电影《逃港者》,我家一邻居女生曾偷渡三次都被抓回来,那时候的香港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天堂。但如今一河之隔的深圳,其发展已经让香港羡慕不已,许多香港人跑到深圳来投资置业,使得深圳的房价高居内地榜首。香港也提出优才计划招揽内地人才。回归之后,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继CPEA(《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也提出来了。

然而,香港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依然存在。香港有不少富人,但也有不少穷人,他们享受不了社会发展的红利。一方面他们的社会资本极其匮乏,另一方面他们对大陆缺乏了解。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实际更多的是港澳台学生(外招生)。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作业中,我要求外如生拍摄内招生,内招生拍摄外招生,希望通过记录彼此的生活增进了解。香港与内地的地理距离很近,但愿心理距离也能拉近。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香港,既熟悉也陌生。我想在互联网时代,大陆人使用微博、微信,香港人喜欢用推特、脸书,不只是相互连接的问题,还有长期形成的文化障碍,如何增进彼此的了解?需要双方作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文章:

再到香江去看一看

维多利亚的早晨

中西合璧的港式婚礼

爱情·乡情·亲情——电影《逃港者》思想情感浅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香港   粤港   暨南大学   粤语   深圳   匮乏   香港人   亲戚   障碍   熟悉   陌生   印象   内地   老师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