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郭塔”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主峰西南侧的夫子山上,夫子庙东畔。该塔群由三座佛塔组成,三塔互呈三角而立,当地人称作郭塔。

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从塔身铭文可以看出,这三座塔为清代初期所建。它对研究当时豫东的佛塔建设和其工艺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塔身上的砖石雕刻,更是难得的文化艺术遗产。那么,这塔为何名叫郭塔呢?

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传说孔夫子“去曾适宋”路过芒砀山时,忽遇雷雨。师徒数人避雨山前石洞之中,暴雨过后又晒书于洞前石台之上,夜晚又烛习礼于山前。于是,此地便留下来“夫子山”“夫子避雨处”“晒书台”等圣迹。后人雕塑孔子及其弟子的石像,安放洞中,又建夫子庙于台上。代代来此拜谒先师,瞻仰圣像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永城县令耿晋光《重修夫子岩记》载:明朝末年,夫子庙因兵乱被毁。康熙十三年(1674年)沛县僧人郭自高云游到芒山,看到夫子庙断壁残垣,香火绝迹的现状痛不欲生。他发誓独自化缘,重修孔庙。有志者事竞成,后来郭自高经过数年艰辛,辗转数省,终于等得重金。修庙期间他白天当小工,夜里当看守,吃住在工地。数月后夫子庙修复一新。他也在当地百姓的百般挽留下做了住持。从此,夫子庙香火晶盛。

数年后郭自高和弟子圆寂,被葬于风景秀丽的西峰上。此塔当为郭自高及其徒弟的最终归宿之地,所以被称为郭塔。

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中塔通高十余米,系仿楼阁式建筑。它八角五层,石瓶为刹。下有高两米、直径三米的青石座基各层用正反叠涩砖出檐,转角雕竹节状倚柱,角间各面作大佛龛(kan),全用精雕画像砖贴之。塔体上共镶嵌六十四块大型砖雕,画面内容极为丰富各具独特风格。除神兽、仙鹤、琴烛、花竹作村托外,主要以《西游记》人物故事为主,其中一组最为生动形象。头戴花冠,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的唐三藏,雍容自如,仪态娴雅;肩扛钉耙,长嘴大耳的猪八戒,昂首挺胸,一副无所事事的神态,脚踏祥云,手搭凉棚的孙悟空,侧身前冲,无往不胜的样子活灵活现。莲花台上,如来佛祖端坐,慧目微合;变化成女的白骨精手提食篮,款步向前。还有骏马驮经、猛虎上山等,非常生动形象。第八层南面雕洪形门,刻铭为“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修”。横额刻“永久”二字。

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东塔高约七米,五层八角密檐式,座高一点二米。塔座之上五层,有五个抹角八棱石鼓和五个抹角八边形石盘叠压而成。石盘边刻阴线莲花纹,底面阴线刻云纹。石鼓转角浮雕画像四十幅。人物画像形态变化多姿,或读书,或劳动,或清谈,或打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其他还有花鸟、山水等。第一层南面刻门状,其上阴刻“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十九日立,清故张老师一位之灵,弟子张超程,孙张门蒋氏重修”。

西塔高约六米,石瓶为刹。结构与东塔相似第一层刻有花草虫鸟,第二层刻有楼台亭榭,第三层刻有《西游记》故事片断,第四层为浅浮雕人物,第五层的图像年深日久难于辨认。

永城芒砀山中有三座佛塔,当地人称郭塔

总之,三塔形体各异、工艺精湛是一处难得的佛教胜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永城   佛塔   豫东   永城市   砀山   夫子庙   西游记   夫子   石鼓   山前   香火   画像   人称   弟子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