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2021年6月3日

川沙北宋成陆,原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整体划归上海管辖,1993年成立浦东新区,川沙县撤销。原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厢镇改名为川沙镇。

川沙镇在浦东新区成立以后,面貌大变,高架地铁横穿、高楼商铺遍地,但对老城镇———城厢镇,却采取了保留维护翻新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保留了民国至改革开放之处的原貌,使得人们在现代建筑群中还能看到中国江南风格的传统民居和商铺。我在旅拍期间和一位原住民聊起老街的原貌和保护措施时,这位老者告诉我,这里的建筑外型和建筑格调没有发生变化,都保留着原有格调,所谓的维修翻新的就如人们涂脂抹粉一样,外观确实漂亮了,观赏性更强了,但内里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在老街中游览证实老者的一段话用“涂脂抹粉”一词准确。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在川沙镇老街游览第一家应该去的是黄炎培故居“内史第”。我在20余年前曾光顾过此老房,那是的它还是民居,则是有一块“铭牌”记录着此屋的历史,但了无生气。

这次专途参观游览给我第一个印象就是,这才是真正的江南大宅,照片上的门楼和沿街的楼房都是依原样复建的,走进里屋所看到的建筑都是原样修复的。

“内史第”原名沈家大院,位于王前街(现改为新川路),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为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沈树镛中举,位内阁中书,才有“内史第”之称。

“内史第”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名宅。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民主战士黄竞武,音乐家黄自,会计学家黄祖方,清代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工业先驱沈毓庆等名人都诞生于此。此外,著名学者胡适、水泥专家黄大能也曾居住在此。

“内史第”现在主要是作为黄炎培的纪念馆,同时也介绍了宋氏家族居住生活的情况和其他几位在此出生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整个住宅中展览内容详实,值得慢慢品读。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人。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黄炎培在1945年初访延安时和毛主席有一段关于政权“周期率”的对话,黄炎培讲的言辞恳切,毛主席回答的坦然自信。将近80年了,现在读来依旧警醒。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同毛泽东谈话时讲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黄炎培的这番见解后,毛泽东对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调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认为:“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黄炎培一生十分重视教育,这是他利用自己的宅子开办的浦东地区第一所以其堂嫂陆开群名字命名的“开群女学”,为女性读书开了先河。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在1890年至1900年在川沙担任传教师期间,曾住在此楼的沿街面的二楼几个房间以(以上四张照片为宋家居住时的场景),宋庆龄在此出生。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进入内史第的第一眼就看见胡适在沪求学时的住房,原来他的高祖也曾在此经营茶叶生意。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街还比较完整的保留着“南市街”和“中市街”。一路走来,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建国后的建筑,但都依样修复,多为商铺,原居民则住在屋后的小弄堂里。走走看看,好像有点儿萧条,店铺未开门有之,营业着的则无顾客,显的清冷。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这是依原样重建的在“南市街”和“中市街”交叉口的一座清代牌坊两面。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上下两张照片是室外和室内。原先的食品店变身为茶楼,询问之下,30元/位可以逍遥一下午,茶座还是古色古香的,但我担忧“房租”。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上面这张照片是在“南市街”上唯一的旧民宅民宿,走进一看,旧宅新貌,装饰复古,价格在500——5000,是可以一住的,但此房价却让大多数人止步。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这家饭店最大的买点是大门外那两行字,现在大概无处寻觅了吧,但就在这里还保留着,我进店堂询问,他们说不是重建的,是文革时期遗留保存下来的。看看外立面,好像也有年代感了。

饭店倒时很干净的价格也不高。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古城墙公园内仅存的不足百米的川沙古城墙,望着那一块块有历史痕迹的青砖,我就想起那些被毁的古建文物不幸,今后,我们再也不能干如此蠢事了!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川沙公园内新造的鹤鸣楼,它是仿武汉黄鹤楼的建筑格调。初看,怀疑武汉的黄鹤楼怎么飞到川沙来了。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老城新貌游客少,细看慢走有味道

川沙老街走走看看不疾不徐,让我看到各地对历史文化古建民居的保护力度,也让我看到老街经营的尴尬,真可谓,几多欢喜几多愁,如何营销老街吸引游人对老街古镇是一个新课题,“酒香不用吆喝”的日子没有了,人们追求美、追求新的要求越来越快越高,那我们的变化是什么?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喜欢在清净少商的老街古镇走走看看,和原住民聊聊历史掌故,感受历史变迁,以丰富自己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沙县   城厢   胡适   人亡政息   老街   浦东新区   延安   涂脂抹粉   新貌   江南   原样   格调   中国   味道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