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本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在这块仅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大大小小约30座博物馆,从各个角度无声地倾诉着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经历的一切故事,也构成了澳门独特的博物馆氛围。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相比较起永远都被游客挤满的大三巴牌坊(当然今年情况特殊,没那么多游客),一侧的炮台山是从另一个角度俯瞰大三巴最好的机会,也是相对人少些的地方。总听人吐槽说:哎呀,炮台山爬上去太累了。唉,这就是不爱逛博物馆的“坏处”。面对大三巴牌坊,右手边就是上山的路,走不远有个岔路口,一条路通往澳门博物馆,另一条路通往炮台山顶。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看博物馆而径直上山,其实,前往博物馆可以乘坐扶梯直接抵达,博物馆出来就是山顶的大炮台了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炮台山的学名叫“圣保禄山”,因大三巴牌坊原址的圣保禄教堂而得名。山顶坐落着澳门博物馆,如果只能从澳门选一座博物馆来逛,一定就是这里了。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前往博物馆扶梯入口的路上,矗立着一座铜像。它的名字早在中学历史课本书上便被提及——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原名“马提欧·利奇(Matteo Ricci‎,1552.10.06-1610.05.11)”,于1582年抵达澳门,虽然目的是来中国传播天主教,但却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利玛窦谦卑地将当时欧洲的自然科学(包括天文、数学、地理等)引进中国,使明朝士大夫了解欧洲的哲学、艺术,是“西学东渐”第一人。同时他也小心谨慎地研究、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而不盲目崇拜,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

利玛窦去世后葬于北京,2010年8月7日,为了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这尊铜像树立于大三巴附近。铜雕由艺术家黄家龙制作,高2.2米,身着明朝士大夫衣饰,右手执笔,左手持书。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澳门博物馆的原址曾是澳门气象台,地面上看仅有一层,其实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持原貌,愣是在山体里凿出来两层。1998年4月19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时任葡萄牙总理古特雷斯主持剪彩仪式。展览面积不大,仅有2100平米,是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来过澳门的人非常多,但来过澳门博物馆的人可不多,网络上也鲜见攻略。我原本想这么小的博物馆,估计没什么看头吧,一个小时怎么着也够了。我当时中午到这里原本是想躲躲太阳,就钻进了博物馆。没想到,即便是走马观花,一个小时也觉得时间太紧张。这是一座展示澳门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品丰富,涵盖极广,展示了数百年来澳门的历史变迁,讲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门和平共处的生活。票价15澳门币,不贵。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购票后,先要穿过一个小小的“时间廊”:葡萄牙人是最早经海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佐治·欧维士和道麦·华利士分别于1513和1517年来到中国。在此之前,中西两大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这条长廊解读了两大文明的交汇,着重展示两大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便参观者对两大文明在16世纪初交汇前各自走过的路径进行对比。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两侧展柜里分别陈列着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代表器物,例如秦兵马俑的复制品对面是西方的武士,形成了一场交汇前的“隔空对话”。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博物馆一楼展区叫“文明的原始”,二楼为“民间艺术与传统”,三楼为“当代特色”。上世纪90年代,澳葡政府曾组织多位学者发掘研究大炮台与圣保禄教堂遗址(大三巴牌坊),本世纪也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大量文物都汇聚于澳门博物馆,证明了澳门作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地位。我把博物馆安排在了旅途最早,也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澳门有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若是每件展品都介绍下来未免太过于枯燥,我就挑一些重点介绍:

一楼展示的是澳门早期历史、华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宗教和文化的接触。

都知道明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1405-1433),遍访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岸各国,明朝初期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商人与现今东南亚地区经常有商业往返,以丝绸、麝香、陶瓷换取帝汶的檀香和苏门答腊的胡椒。1415年葡萄牙开始了海外扩张的计划,1522年明朝禁止葡萄牙来华,但后来非法贸易活动仍在中国沿海进行。1553-1557年间,葡人以海难为借口,获准在澳门上岸,晾干被海水浸透的商品,是葡人首次在澳门停留的因由。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世纪的欧洲,西方人已经开始欣赏中国瓷器。但直到葡萄牙人到达南中国海后,中国瓷器才经澳门大量出口。现在国外买东西有“中国特供”,那时候也有“西方特供”。16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瓷器工匠和商人就制作专供销往西方的“外销瓷”,大量销往欧洲各国。除了有广受青睐的青花瓷外,还有绿彩、粉彩和广彩等采用新的烧造工艺和纹饰风格的瓷器种类。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欧洲人曾把中国青花瓷器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词源于16-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帆船的称呼,这种船运到欧洲的瓷器就因此而得名。这一批瓷器主要在江西景德镇、福建平和等地烧制,年代主要在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随着东西方海上航路开通,贸易交往开始频繁,克拉克瓷是最早成批的外销瓷种类,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风靡欧洲。澳门圣奥斯定教堂附近等多个地点曾出土了克拉克瓷的碎片。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澳门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这里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把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输往全球。传教士将中国的技术、文化、产品带回欧洲,掀起东方时尚热潮。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1736年为圣保禄教堂钟楼铸造的圣保禄大钟,钟高1.1米,重508公斤。随着教堂在火灾中被焚毁, 大钟也成了文物。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16-18世纪期间,来往澳门的海运走的是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这艘货船切面就展示了运送的情景,货物放在船只底舱。不同货物用不同承载工具,在运输途中可以妥善保存,重的放在舱底,可以稳定船身。在底层甲板与龙骨之间的狭窄位置放“压舱物”,一般用火炮或石块。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二楼展区展示澳门传统文化,再现昔日澳门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包括民间艺术、宗教仪式和民俗庆典。可惜我去的时候二楼展区关闭,无法更深刻的领略澳门人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三楼展区展示的是今日澳门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特色,以及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目前三楼的临展“流光岁月”展示的是明信片的历史故事。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于1869年面世,旅人通过明信片向亲朋寄送心声情意,开启了人类情感交流的新方式,把一地的风景、建筑、人文通过一张小小的纸片寄送。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博物馆的明信片展览,精心挑选了180余张明信片、邮票和相关物品,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澳门的韶华,重现景致和时代的变迁。展览一直到2021年4月,每个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免费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我喜欢收集明信片,一直都是每到一座城市就给自己寄一张,写下当天的感受和日期,回到家就盼着它的归来。若干年后再看到的时候会发现,啊,我当年在某地是这么想的啊。当然,这些年收到了数百张,也寄丢了得有上百张……各国邮政能靠谱点儿吗?

在澳门参观博物馆的最大感受是,古今中外各种元素在这小小的万花筒里,能组合出各种风景。

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克拉克   炮台   中国   牌坊   博物馆   明朝   葡萄牙   澳门   欧洲   明信片   瓷器   展区   教堂   省级   最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