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北方农村的冬天,萧条寒冷,也只有在这个季节里,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才会有难得的清闲。在儿时的记忆里,这个季节里天寒地冻,地里庄稼活早已没法进行,男人们会凑这农闲时节修理用了一年的农具,那时候经济条件都不好,但是他们也会偶尔聚在一起打打扑克就着一盘花生米喝顿小酒,妇女们则早早地为一家人准备春节的穿戴。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冬日里苍凉萧条的黄土高原


而如今的农村,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求生活,村子里如今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只留下一群老年人在村子里生活养老,如今的他们年纪大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早已经不会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去辛劳和发愁,他们有着大把的时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晴朗的中午,老人们坐着晒太阳拉家常


农村的老人们每天吃过午饭,天气好了都习惯出去坐在一起晒太阳拉家常,无意间有人提起今年经加工粉条一斤淀粉加工费要收1.8元,就有人笑着提议闲着无事不如支起大灶自己开始漏粉条,冬至已过,进入数九寒天,也正是北方农村加工粉条的最佳时机,几个人一拍即合,找个取水方便的窑洞,用土坯盘起大灶,支起曾经用来杀年猪的大铁锅,拉来已经很不年不曾使用的大和面盆,曾经熟悉的老手艺又将被重新拾起。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图为村民们把加工好的粉条准备拉回家


记得小时候,每年家里都会种上几亩红薯,收获以后打粉沉淀过滤,最后晒成红薯淀粉,每年的冬季漏粉条也是最期待的时候,因为每次拉回家的粉条都会有一部分挂不起杆的短粉条,回家后父亲总会切些葱花放上酱油炒上一大锅,每人一碗,那绝对是儿时的美味,如今想十分怀念,只是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炒粉条


其实他们每家也没多少红薯粉面,最多的也就一二百斤,少的也就二三十斤,总共加起来也不到500斤,全部找人加工也花不了一千元。但是这次的决定他们并不是为了省钱,更多的是对以往岁月的一种怀念和对这个老手艺的继续。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晾晒好的红薯淀粉


这个临时组建的加工队伍里年纪最大的已经80多岁,就是最年轻的也近70岁了,他们这个年纪,生活节奏早就放慢了下来,即使年轻时候被称作“大忙”雅号得84岁吴大爷也不会着急了,村子里找来原来剩下的土坯,翻出多年不曾使用的大铁锅……用最原始的运输工具一件件的运到窑洞里,黄土和泥盘灶,齐心协力放上大锅,在这个最原始的窑洞里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传统的工艺加工出最地道的红薯粉条,加工时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儿时的记忆,勾起浓浓的乡愁。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几位老人正在忙着漏粉条


几个人年纪都大了,但是大家齐心协力,和面和打勺是个力气活,这些活计就由相对年轻的人来做,挑粉条和冷却、盘条上杆则由80多岁的一对老夫妻负责。一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人们在这个早已无人居住的窑洞里正式开始漏粉条。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这个负责盘条的老人今年已经80多岁了


几个老人支起这个加工的摊子,不用广播宣传,附近村子里的人很快就都知道了,大家都知道这些人原来都是漏粉条的老把式,纷纷开着三轮车带着粉面和柴火前来加工,年轻人帮忙和面挑水,老年人帮忙烧火挂杆,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省钱,该出多少加工费照样出,更多的是对老手艺人的一种支持和信任,几个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的状态,忙地不可开交,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打勺的师傅在休息


在这片黄土地上,一群老年人在这个曾经居住的窑洞里重新焕发它们的活力,支起了正摊子就停不下来,他们也抓住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融入进来,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让这门传统的手艺得以传承。


8旬老人在窑洞里纯手工加工粉条,这充满乡愁的画面很快要消失了

正在漏粉条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窑洞   粉条   大灶   老人   加工   土坯   加工费   乡愁   红薯   手艺   淀粉   老年人   儿时   年纪   画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