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乡村好物上头条# 彭方文大爷今年70岁,山东惠民人,他有一个老手艺,那就是用柳条编制簸箩、箢子等一些农家用品。彭大爷说,其实他这个手艺在三四十年前村子里的人几乎都会,家家户户也都在做,我们这个村子的柳编是很有名气的,柳编历史据说有600多年,在我年轻时人人都干这个,我也是从十几岁就跟着家里的大人干,到现在都50多年了。不过现在村子里就剩下几个老人在做了,年轻人也都不会了,现在的生活发展的太快,这些柳条编制的家什派不上啥用场了,所以没人干了,我们村子柳编的历史也要结束了。图为彭方文大爷在地窨子里编制簸箩。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下图是彭方文大爷院子里的“地窨子”,这也是柳编所特有的工作场所。地窨子就是在地下挖出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支架,覆盖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彭大爷家的地窨子在地面上看着不大,地下的工作空间还是很宽敞的。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这是地窨子的正面,也是地窨子的出入口,盖着一层竹帘子抵御寒风。彭大爷就是每天通过这里进入地窨子进行柳编的。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方文大爷身后的台阶就是地窨子的出入口。彭大爷正在地窨子里编制簸箩,地窨子高约两米多,四四方方,不过四五平米大的地方,地窨子的上方有一个碗口大的洞通着室外,大爷就是凭借这点儿亮光编织着手中的簸箩。彭大爷说,以前我家的地窨子是非常大的,能同时容纳六七个人柳编,后来就只有我自己干了,就把地窨子的面积减小了。地窨子冬暖夏凉,且能保持一定的湿度,让柳条锁住水分,更加光滑柔韧,易于编制,适合一年四季劳作。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地窨子里堆放着一堆用来柳编的柳条,彭大爷说这些柳条是花4元钱一斤在临沂地区买过来的,以前都是用当地的柳条,现在当地的这种柳条已经很少了。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大爷说,柳编制品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凉晒六个环节。我每天都在地窨子里带七八个小时,编一个大的簸箩得有七斤多柳条,成本就在30元左右,我一天能编制一个大的簸箩,能卖80元。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在进行编织的时候,这些柳条会用水泡软后,再放入“窨”中进行编织,这样柳条就不会很快干燥,保持韧性,方便制作、成型不坏。待制作完成后再从“窨”子中拿出来,干燥后,坚固耐用。图为彭大爷弯好的柳条靠在地窨子的墙上。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大爷进行柳编的工具。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大爷做的大簸箩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这是彭大爷家的二层楼房。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方文大爷家的房子里收拾的很板正的,打扫的干干净净。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大爷编制的簸箩,整齐的排在墙边。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彭大爷编制的箢子。大爷说,以前还编制过簸箕,柳条的安全帽也编制过,我的手艺大家都说好。祝福彭大爷身体健康快乐,用自己的手艺编织美好的晚年生活!

农村600年历史传承,7旬老人地下做活50年,看看老手艺咋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手艺   地窨子   簸箩   惠民   板正   地下   临沂   土坑   竹帘   柳条   出入口   年历   村子   大爷   干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