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死亡人数升至20人:印度采取机会主义冒险主义行动的哲学逻辑

据《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由于最近一次中印边界发生双方人员伤亡,导致本已缓和的边界紧张局势再次升级。

发生人员伤亡事件的这次边境冲突时间是在本周一夜里,事发地点位于拉达克高原的加勒万谷(Galwan valley)。好在双方都不想使局势升级,中印边境部队的少将级指挥官正在一线进行紧张磋商,以期局势得到缓和。

印军死亡人数升至20人:印度采取机会主义冒险主义行动的哲学逻辑


中印边境部队周一晚上在加勒万谷(Galwan valley)发生冲突

目前印军死亡人数已经由早先报道的3人升至20人,这无疑为印度当局政府如何面对国内舆论制造了不少压力。为平息国内舆论压力,除了提高对中国外交抗议的调门,国际舆论普遍关心的是印度是否会采取报复措施。笔者认为,印军人员伤亡正是其采取单边主义冒险行为的结果,责任完全在印度一方。如果印度在此采取冒险主义的单方面行为,只能导致更大的人员损伤。相信解放军已经预期到印度为平息国内舆论可能会采取措施想“找吧回来”,已经为此做好充足准备。当然,作为两个有核国家,中印也不可能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冲突发生的背景是,双方早先已经就如何处理之前的紧张对峙达成一致,本来局势已经得到缓和,双方都相应有兵力回撤。最令人诡异的是,据悉这次事件双方边防部队都没有开火,并没有任何一方有使用致命杀伤性武器的行为,伤亡似乎是在双方扔掷石头、棍棒等隔空物理交锋中产生的。在热兵器时代发生冷兵器战争的唯一解释是,正因为发生这次冲突对抗的背景是双方在前段时间对峙后正在缓和局势,所以双方都没有开枪,而且双方相对都比较低调,不想把事情闹大。

在双方回撤过程中,再次发生冲突并导致人员伤亡令人遗憾,但也值得玩味。6月15日夜里双方的一线兵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一时半会儿细节还不可能出来,印度媒体报道印方会召开一个发布会,但估计不会有太多具体的细节。根据近年来中印边界冲突的实际,作者想试探从哲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印方在中印边界冲突角力中的可能行事逻辑。

机会主义逻辑

印度的这种机会主义逻辑体现在多个方面,生动体现了印度抓住一切机会投机取巧的行为。有几个方面的实践。

1. 疫情机会主义。认为疫情当前,各国都在集中精力抗疫,国家安全方面可能无暇他顾。而印度国内疫情应对更是糟糕,感染和死亡人数高居不下,莫迪政府因此也备受批评,挑起边境事端不失为缓解国内对莫迪的批评导致的内政压力、转移国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此外,印度在边境地区采取的筑路、修建防御措施等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措施,在边界挑起事端,也有趁着疫情推进既有战略的考虑,是去年宣布废除宪法370条款的进一步实质举措和行动。

2. “蹭热点”机会主义。由于美国带头就中国初期处置疫情问题散播虚假消息,中国正面临非常复杂国际舆论,而且寻找替罪羊也是许多国家政府最容易使用的技巧,加之中国的公关和国际传播不到位,最终导致整个国际舆论氛围对中国非常不利,也给周边各国趁机捞取好处以可乘之机。

因为在本来就对中国的民意快降至冰点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捞取中国的好处西方国家都会自然指责中国,所以越南、印度都采取了这种小动作,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中国四处挑事儿、四面楚歌”的心理暗示。

印军死亡人数升至20人:印度采取机会主义冒险主义行动的哲学逻辑


3. “高访”机会主义。笔者梳理发现,很多次中印边界对峙事件的都恰恰发生在中方有高访团组的时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管是迎接客人还是到别人家拜访,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气氛,双方之间的一些不好拿上台面的龌龊都会暂时隐藏起来或配合营造气氛有所克制,这恰恰给了印方利用中方需要为重大政治外交议程塑造氛围的中外心理文化差异捞取好处或“敲竹杠”以可乘之机。

4.与机会主义重叠的冒险主义冲动。不管以上何种情况下的机会主义,一旦有可乘之机,在各种利益的综合趋势下印方都会有蠢蠢欲动采取冒险主义的心理。本来大国是要有战略的,靠投机取巧、鸡鸣狗盗从长远看不会取得效果,但有时候一个地区国家很难抑制这种冒险主义、机会主义的冲动。

“强权即真理”的反向逻辑

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抱有同情心,对受害者给予同情,不仅仅是人性,也同样适用于国家关系之间。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初期中国还不强大的时候,中国并不起眼。但在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特别是军力提升以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位势也相应发生变化。

除了美国这种世界老大以外,中国与任何国家发生的争端,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安全领域,中国都顶着一个“大国”的帽子,相应任何行为都会经历是否“大国欺负小国”的逻辑检验。这种“强权即真理(Mighty is right)”的逻辑本来是西方社会的霸权逻辑,现在却被许多国家拿来反向应对中国。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很多冲突和紧张局势当中,除印度外还包括菲律宾、越南等国,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外方挑衅我们采取防御性应对措施,但对方反向利用““强权即真理”的逻辑,通过主动公关、第一时间发声,给西方社会“大国欺负小国”的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策略。

报喜不报忧的文化心理逻辑

东方文化其实有很深的大团圆情节,缺少悲剧意识。喜欢听别人夸,喜欢听好话,讲究面子的心理很重,凡事都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相反,对于坏事、丑事不愿张扬,也不愿让外人知道。所以,对于任何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争端,中方的心理自然是希望两家坐下来商量,不要宣扬出去。但如果了解了这种文化心理,企图投机取巧,认为中方出于不愿声张的心理会甘愿吃点亏,那恐怕也是打错了如意算盘。当然,不知道印方是否有这样的考虑。

(原文发表于6月17日深圳卫视《直新闻》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冒险主义   机会主义   印度   逻辑   都会   疫情   边境   边界   局势   中国   舆论   冲突   哲学   发生   心理   国家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