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金庸:归隐江湖的侠客,只在小说里

晚年金庸:归隐江湖的侠客,只在小说里

作者:唯白 微信公众号:首席人物观(sxrenwuguan)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金庸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金庸的世界有两个江湖。一个以武侠为线,在笔下穿梭;一个以家国为棋,在现实中腾挪。

这两个江湖都定格在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去世。

回顾金庸的一生,他因武侠小说闻名,却不囿于此,其经历之丰富,仿佛要将那么多书中那么多人物的命运,都一一体验过才好。

甚至到了耄耋之年,金庸依然是个“非常规化”的老人。他修书、读博、参与各种论剑……活跃得让人忘记年龄。

他说,一个人退隐江湖,太寂寞了;现实中的金庸,更希望作品被百年铭记。

01

步入晚年,金庸不再欣赏圆满的成人童话。

早年创作的15部武侠作品中,不乏童话故事般的人设:武功天下第一、事业万人之上、爱情坚贞不渝、身边美女如云……晚年的金庸似乎要来一次雕刻。

他希望作品能够传世,百年后还被读者喜欢,因而对表达“现实”愈发执着。

“一般许多作家到了晚年,都会‘悔少作’的。”尽管初衷只是想修改作品中的破绽和文句,但在看稿之际,“此时”的金庸,不再认同“过去”的金庸赋予人物的一些思想。

于是,他开始修改自己的经典作品。2008年至2013年,金庸对经典小说做出较大幅度修改后,交与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刊行。

很多读者无法理解金庸的举动,当大家都将“三联版”奉为圭臬时,新修版的意义何在?

或许是为了填补金庸本人的缺憾。他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不仅仅是“童话”那么简单。

2005年,有记者曾问他,为什么要推倒那些忠贞不二的爱情?金庸的回答超级淡然:年纪大了,知道世上杨过和小龙女一样的人太少了。

当初写武侠,是为了养活《明报》,挽救报纸销量;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明报》早已“几度夕阳红”,小说却“青山依旧在”。

晚年金庸:归隐江湖的侠客,只在小说里

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中

世异时移中,小说对金庸本人的意义自然发生了转化。“我的小说50年、60年以后人家还能看,我过世之后,100年后还能看”,为了这一愿望,他力图精简文字,史实准确,感情写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武侠小说原本的想象力和游戏精神,不再是作者的第一追求了。“武侠虽是虚构世界,人物性格却必须真实。”金庸如是说。

于是在新修版中,人物性格不再完美,并且暴露出很多人性上复杂的一面。《碧血剑》中,袁承志信守承诺陪在青青身边,但他的心,已经爱上楚楚可怜的阿九。你看,“坚贞不渝”成了童话,“三心二意”才是现实。

《天龙八部》中,段誉也不再痴迷王语嫣,他“彻悟昔日执著容貌的迷思”,最后不了了之,做了和尚,“我对你这样好,你不放在心上,那就做妹妹好了。”

金庸还曾计划“修理”他最喜爱的角色——韦小宝。《韦小宝》是金庸的封笔之作,主人公看似市井无赖,却最为真实,身上闪现着丰富的人性。

晚年听说年轻人最崇拜韦小宝,金庸似乎并不开心。他担心自己的作品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让韦小宝教坏年轻人。

怎么办?只能让小宝吃点苦头。好色?就让他的老婆跑掉几个;好赌?就让他输得倾家荡产;好交友?就让他的老朋友背叛他……幸运的是,金庸最后并没有对小宝“下手”。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无论善恶,韦小宝都是对这个社会的批判。

金庸为何执着于“现实”?这或许与通俗小说的文学地位有关。五四运动以来,包括武侠小说在内的通俗文学,一直难以登堂入室。1994年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称号时,就曾引起极大争议。

想在文学史上留名,作品多少要体现穿透历史的深刻。

02

金庸自然是希望能配得上这份“传世”。

小说中,杨过、张无忌、令狐冲最终都选择退隐江湖,落得一个快意恩仇、恣肆逍遥;现实中的作者却并不甘于如此。

金庸的一生都在寻求积极“入世”,他热衷政治,且承认自己做事比较现实。

少年金庸的职业理想是外交官,后来阴错阳差进入《大公报》工作,并于1959年创办《明报》。

当时,他每天一篇社评纵论天下大事,曾大骂过红卫兵揪斗刘少奇、邓小平。也因此,上世纪80年代以前,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是“禁书”。

1981年,他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邓小平。后者递给他一支“熊猫”牌香烟,并为他点火,说这样谈话就是朋友。此后,金庸小说“解禁”。

金庸后来见过很多政治人物,他唯独推崇邓小平,称之为“大英雄”。“我写武侠的,见到大英雄我心里就佩服。”

当有记者指出,邓小平不是理想主义者时,金庸毫不客气地回应:我不赞同理想主义者,让理想主义者走开。

晚年金庸淡出了政治,但他却不愿意被人遗忘。他开始“不合常规”的老年生活,以不像耄耋之年的充沛精力,出席各种活动:参加各种“封剑仪式”、“华山论坛”,会见记者,与剧组主创见面……80多岁时,他留给公众的形象还是活力满满。

在81岁高龄,他还去剑桥读了个哲学博士。

之前总有人指摘,金庸只是一个写小说的,学术上并无建树,却戴着不少“荣誉教授”、“荣誉博士”的帽子。

2004年,金庸担任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但效果并不好,反而引起不少争议,甚至被评价为“一场错位”。

他本人应该是很介意这些评价的。上述名誉似乎都成了虚名。你看,真正博古通今、学贯古今的大学者,诸如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人,并没有这些头衔。

这让他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要多读书,用功读书,让自己的学问好一点,“只要自己用功,每天都可以进步一点”。

第二年,金庸从浙大辞职后,去到剑桥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当起了学生的金庸格外认真,背着装满资料的双肩包,谢绝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社会活动,在学校附近租住简陋的房子,不请保姆,不在读书时间给书迷签字……

金庸说,自己既然来到剑桥读书,就应该像个读书人,读书生活应该过得清苦一些。

经过三年的攻读后,金庸通过一篇研究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晚年金庸:归隐江湖的侠客,只在小说里

在剑桥大学穿着博士袍的金庸


以八旬高龄入学读书,着实不是个“寻常老头”能做出来的事情,有人觉得他作秀,有人觉得他“没学问心虚”。

金庸的回应很简单,“不求学位,只求学问”。

金庸做学问跟其他人也有不同,他不是一味的坐在书房里与世隔离,他不喜欢寂寞,也不喜欢理想主义。

他研究历史,也研究社会学,想知道社会上的人是怎么一种想法,喜欢参加活动,这样能多听一些社会上的声音。“我的兴趣很广,现在还在研究莎士比亚,好几百本书呢。当然别人讲过的,我不会再讲,要从新的角度来讲。”

03

耄耋之年的金庸,有着很明显的“入世”与“出世”两个阶段。

“入世”时,他是老顽童,大规模修改作品,到剑桥读博,参加讲座,接受采访,建图书馆,担任作协主席……不亦乐乎;

“出世”时,他是风清扬,在家里读书写字,看佛经看电视,2017年香港“金庸馆”开馆,老爷子也没出席,颇有些“我自一口真气足”的味道。

2010年左右,网络上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金庸去世”言论,几经辟谣后大家才相信,金庸还活着。

只是这一次,他是真的离开,再没人能辟谣了。

在此之前,除了几次象征性的作品维权外,金庸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网传他身体不太好,器官衰竭,说话也不太清晰,但一直没有确切消息,也正是因此,才使得金庸辞世的消息,让人措手不及。

金庸是现代武侠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一个完整的武侠世界,是众多读者心中无法逾越的巅峰。

写过《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的新垣平说“某种意义上,金庸就是我们的青春”。冯其庸则说:“这世上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的蔡澜说,“今后的数千年,有人提到查先生生平,也许顺道记录了有这么几个朋友,这已是我们一生的成就了。”

金庸的离世,对读者来说是一种遗憾。但金庸本人对分别一事,还是非常豁达的。

《神雕侠侣》里,与小龙女归隐终南山前,杨过与诸侠告别,“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剑桥大学   晚年   剑桥   耄耋之年   坚贞不渝   江湖   年金   小说   侠客   武侠小说   现实   读者   喜欢   作品   武侠   科技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