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历史潮流又符合中国现状

8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强调共同性的同时,也要尊重差异性,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这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国现状的。

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的灿烂的华夏文明,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

特点鲜明、突出的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大的文化形态上看,有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绿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中央一贯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发展壮大。

在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包括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还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可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在民族发展历史、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已成为祖国大地不同区域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比如维吾尔族的烤馕、蒙古族的手扒肉、回族的涮羊肉、朝鲜族的冷面等等,已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彝族等民族举行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已成为多民族参与的隆重活动,每年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批游客。

各民族文化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深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从本质上,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了解了以上背景,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不难理解了。同事,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种目标不难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罗布林卡   共同体   蒙古族   中华民族   休戚与共   共同性   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   风俗习惯   差异性   中华文化   少数民族   中国   各民族   现状   意识   潮流   民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