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文|李佳师

每个期望持续成功的企业都渴望洞悉风向、穿越增长周期,带来长期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那么,正在进入爆发“临界点”的下一个产业风口是什么?答案是“产业AI化”。10月20日-22日在乌镇举行的第六界世界互联网大会传来种种信息表明,产业AI化已经“踩”在爆发点上。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大会演讲中表示:“数字经济正在进化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行各业正在快速的实现智能化。”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在大会上以“计算力+生态,加速产业化”为主题分享了他对目前产业AI化的洞察:计算力等AI基础设施的成熟在让传统产业低门槛化、便宜化利用AI成为了可能。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会上表示:“社会和经济已进入数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新技术提升竞争力,降本增效,促进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进化。”

产业AI化已来,我们该如何把握产业机会?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

不久前,麦卡锡发布的报告预言,未来AI技术90%的价值将发生在与各行业的结合,并且到2030年将创造超过中国与印度GDP总和的产业价值。而最近的种种信息、种种数据都在传递,人工智能的增长不断加速,正在逼近产业化应用爆发的“临界点”。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一方面,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导入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技术的不断成熟让各行各业利用AI技术门槛降低。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到2020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2018年国内AI相关公司总数达到2167家。包括百度、腾讯、阿里、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浪潮等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底座”的企业AI技术商用化进程加速,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利用AI、实现智能化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给包括医疗、物流、制造业、农业、教育、安防等传统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先行应用AI的传统企业获得明显效果带来了巨大示范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采用AI加速转型。艾瑞咨询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9年AI赋能实体经济贡献收入将超过570亿元。其中,在安防产业中,AI推动过去被动监控的业务形态向主动识别的模式过渡,预计2022年G端与B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而在金融产业中,AI有助于推动高精准、低成本风控成为现实,预计2022年传统金融向AI技术的投入将达约580亿元;在客服产业中,AI的应用将帮助企业主节省10%的运营成本。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了2019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上,参展的不仅仅是AI企业,大量的传统企业带来基于自身智能化推进而演变出来的行业AI解决方案,成为今年亮丽的风景。同样预示着,“AI已不仅仅是AI企业的事,走向各行各业已成趋势。”

就像孙丕恕在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说的:“AI不但是一种技术,更是各行各业的倍增器,正在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难题,浪潮一贷通依托大数据、AI等技术构建信用决策体系,实现了“1分钟申请、0人工干预、1秒钟到账”的贷款模式。截至目前,一贷通平台累计为全国1.5万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资金支持超过35亿元。

AI企业尝到“AI甜头”

各行各业的企业AI化、智能化正开启数以万亿计的市场,让提供AI技术底座的AI公司开始尝到AI甜头。

而互联网巨头因为提供AI基础技术平台,有望成为产业AI化浪潮中的首批红利收割者。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会是第一批产业AI化红利的收割者,因为这些公司有云、有计算力、有数据、有AI人才,组合“云+数据+算法”优势资源打造出的AI技术底座平台,又经历自身以及大量客户场景的验证,可以快速将AI产业化、商业化,大大降低传统产业企业利用AI技术门槛,所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尝到了甜头,都成为了AI巨头。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一个例子是百度。百度今年一季度营收241亿元增长21%、二季度营收263亿元增长1%,这是一个重要信号。百度一直在寻求新的增长利器,并将下一轮转型押宝于AI业务,其营收开始增长无疑给一直持续投入中国AI产业,打上一剂强心剂。

百度的AI代表产品是百度大脑,目前百度大脑已经演进到5.0,基于百度大脑,其AI解决方案已经进入210个行业。事实上不仅仅是百度,包括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在营收上已经看到了AI带来的红利效应。

阿里巴巴的AI代表产品之一是城市大脑,其大脑在交通、工业、农业等领域已经展开应用。按照《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22年大脑市场将达到33亿。

另外一个例子是浪潮。几年前浪潮开始向“云+数+AI”的新型互联网公司转型,作为传统IT企业的代表其转型备受关注,因为如果浪潮基于2G、2B到2C的互联网之路能够走通,将对整个传统IT企业转型将有诏示意义。 经过几年的转型目前浪潮开始在互联网化、智能化转型上尝到甜头。今年3月公布的浪潮2018年财报,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在中国500强企业的排名比去年跃升了18位。

计算力是产业AI化的核心基础,以服务器为核心的AI计算力是浪潮的拳头业务之一,最近几年浪潮的AI服务器一直高速增长。近日,IDC公布《2018年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132%,整体销售额达到13.18亿美元。其中,浪潮销售额达到6.6亿美元,在整体份额中占比依然超过50%,连续两年以过半市场份额的优势排名第一。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春江水暖鸭先知,包括百度和浪潮等都是提供平台层和基础层的AI技术企业,正在产业AI化市场收获越来越多的红利,而随着产业AI化市场突破应用“临界点”,他们有望进一步“水涨船高”。目前在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市场,以AI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为主的应用层集中了最多的企业,占比超过七成,而技术层和基础层的平台企业占比仍相对较少,高技术门槛和持续投入仍是限制企业这个领域进入关键的原因。

“平台+生态”呈现新态势 加速赋能产业AI化

当互联网AI企业们初尝AI的甜头,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AI企业加入竞争赛道,竞争进一步加剧。先行的AI厂商们思考的焦点是如何建立更好的商业模型,获得“乘法式”扩张效应。

平台型企业永远是产业中的最大获利者,但同样也永远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挑战,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正在开启的产业AI化市场。目前在AI市场最先获利的企业多为技术底座型平台公司,而平台型公司要想快速在市场,必须要进行广泛的生态联合,借助生态的力量打通最后一公里,将AI能力赋能“千行万企。”

于是,几乎是不约而同,包括百度、浪潮等互联网巨头都在今年把构建端到端的AI“生态”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在今年4月浪潮发布了推进人工智能生态发展的“元脑计划”,宣布从技术、产品、模式和生态等四个方面持续投入,而浪潮元脑系统将包含超强AI计算系统、敏捷人工智能PaaS平台、高效AutoML Suite和整合一体化交付。浪潮的目标是:聚焦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识别、量化交易等四个基础应用场景,发展100家以上的合作伙伴,开发100个以上的联合解决方案,帮助400家以上的传统ISV建立人工智能技术能力,覆盖金融、企业、通信、教育等8个主流行业。

在今年5月,百度发布了百度大脑3.0的生态燎原计划,目标提出“做出来”、“卖出去”、“做得大”三步进阶的生态架构。其中,第一步“做出来”就是通过百度大脑全新升级的开放构架,帮助每一家IT服务商,升级为AI服务商;帮助每一位开发者,掌握AI技能,更快实现AI创想。在这次乌镇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表示,百度的中长期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

产业AI化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巨头平台+生态能否正向共赢?

进入产业AI时代,互联网巨头推动 “平台+生态”与过去不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传统竞争是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数字化时代的竞争正在向正和博弈、共赢发展、增量发展的大趋势上演进。”所以阿里巴巴积极创造生态,帮助千万中小企业发展。

应该说寻求共赢已经成为今天“平台+生态”的互联网巨头共识,在今年8月举行的AICC2019上,浪潮集团就已经表示,其元脑生态并不独属于某一个企业,而是一个具备AI功能开发核心能力的公司与产业各方共同创建的生态形态。在这次乌镇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孙丕恕透露,目前AI百强中80%和浪潮合作,覆盖AI千亿行业场景。孙丕恕表示,浪潮正在以“云+数+AI”为基座,广结天下各行各业合作伙伴,希望共同掘金产业AI市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事实上,加速向“云+数+AI”转型的浪潮集团的“AI+”的“赋能家族”正在不断变大,比如在AI+健康方面,政府授权浪潮运营的互联网+医养健康平台服务,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正在包括天津、内蒙古等越来越多的地方进行复制。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驱动的智能经济将迎来黄金时代,就像赛马发令枪响,互联网巨头等开路先锋们刚刚率先冲出一程,而在这个辽阔的赛道上还有待更多骏马加入,一起奔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巨头   生态   产业   临界点   平台   甜头   人工智能   各行各业   中国   浪潮   大脑   传统   市场   技术   科技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