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入选新基建,技术无法规模化与应用缺失的困局怎么破?


区块链入选新基建,技术无法规模化与应用缺失的困局怎么破?

阿马拉法则说,我们往往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力,却低估技术的长期影响力。这法则很真切地诠释了区块链自诞生以来屡被资本市场炒高,然后又因应用推进低于预期而在资本市场起起伏伏的过程。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新基建的三大范围,将区块链纳入了数字基础设施中,这必将对区块链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发展尚在早期,我们如何借助“新基建”的政策红利,加速技术突破,更有效地推动其与实体经济结合,成为关注。

区块链新基建 凸显信任与协作优势

与很多新技术不同,区块链身上有着天然的“经济学属性”而让其对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就像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产业区块链》一书序言中所言:“区块链借助密码学、共识算法和分布式存储等技术,组合出一种新的数据共享方式,通过数据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与集体维护等措施,让整个系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从而促成新的信任机制。这有助于‘数据’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更合理地流动和配置,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同时,区块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技术架构和独特方案,正在给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各行各业带来创新和启发。”

在互联网的上半场,我们看到了人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而带来的巨大改变,而在互联网的下半场,需要带动更多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而实体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工协作越来越细、协作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一起协作组成供应链,而区块链特别擅长在多个实体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自动化交易、长期协作并且减少交易关节,因为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很多时候可以代替称为中介的可信第三方。”浪潮集团副总裁张帆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通过区块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各方都在链上注册自己的身份、取得与身份对应的密钥,利用密钥与区块链交互,区块链成为一个可信的中介平台、协作平台。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规模很大、信用良好,这种信用可以通过供应链向上下游传播,让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通过区块链,获得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从而更容易获得银行、合作伙伴、监管机构的信任,从而降低做生意的成本,更容易获得资金,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供应链也仅仅是区块链众多应用场景中的一个。毫无疑问,区块链将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凡是产业链条漫长、协作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的场景,都是信任缺失的地方,都是区块链可以发挥的地方。” 达摩院区块链实验室、蚂蚁金服区块链资深总监俞本权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

现在国家将区块链纳入了新基建的范畴,“一个稳固安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可以连接各行各业、无处不在,它所构建的价值网络,将对数字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俞本权认为,未来智慧城市、数字可信城市等领域所能实现的程度,将直接取决于区块链技术尤其是产业区块链技术的能力和市场应用。

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产业上下游提振和带动作用会非常明显。商务部CECBC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数字经济商学院院长吴桐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了4月25日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商业使用的国家级区块链平台“区块链服务网络”(以下简称BSN)。这是一个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发起国家级区块链平台,由中国自主创新并由中国控制入网权的全球性基础设施网络,标志着以BSN为代表的中国区块链基础设施刚刚起步。“以BSN为例,BSN的直接参与方有云服务商、区块链底层框架商、门户商三类,这三类由将需求和服务沿着自己的产业链进行传导,进而对产业最上游的厂商和产业最下游的消费者产生影响,其中的乘数效应非常显著。”

与5G、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他数字新基建意义不同,区块链的价值更凸显于“信任与协作机制”。中国联通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严斌峰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块链成为我国‘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突显区块链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区块链依托于5G、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并与这些基础设施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共同提供和完善我国社会、数字经济领域的信任与协作机制。”

大量挑战性问题有待解决

“互联网技术可以分类为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和应用部分,具有强烈和明显的物理特征。与互联网技术相比较,区块链技术是建立在发达和不断进化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更多体现为非硬件、非物质和非物理的形态。人们很难直觉的看到所谓的区块链技术,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导致解说区块链技术相对困难。”经济学家朱嘉明表示。

应该说,尽管区块链对未来的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非凡,但因技术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所以有仍大量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待解决。

张帆表示,其一是“贵”。作为新基础设施,区块链的一个问题是价格比较高,无论是本地部署还是购买BaaS云服务。如果是本地部署,价格至少是百万级,企业还需要自己有管理和运维能力,而现在懂区块链的运维人员少,工资高,进一步推高了本地部署模式的门槛。其二是“容量一般,并发不高” 现在的区块链技术仍没有突破“不可能三角”,其数据容量和吞吐量都不高,导致使用成本也较高,只能用于处理一些关键数据。现在一条区块链保存数据量在几百G的数量级,联盟链的吞吐量(TPS)大约在几百到几千的样子,还难以处理物联网时代的大量数据。其三,对金融、资产类的应用支撑不足。联盟链天生就不擅长处理金融和资产类的业务,如超级账本Fabric直到2.0才引入了通证(Token)机制,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即使Fabric2.0正式推出了,它的通证能力也比以太坊要差不少。联盟链这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区块链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应用。

俞本权表示,区块链作为新的基础设施,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领先的技术能力,另一个是大规模应用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是目前制约发展的主要痛点。

欧科云链OKLink商务负责人姜孜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公链层面,各类共识算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难做到大规模应用。技术方面受限于网络带宽、链上链下数据采集方面,区块链技术产品还很难做到将一些电子化程度较低的业务区块链化。与此同时,由于区块链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去中心化所产生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次,这对于商业化应用方面也会有影响。这一方面是需要区块链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需要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普及。

“以BSN为代表的中国区块链基础设施刚刚起步,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较大。”吴桐则从标准化、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度、多部门协同以及基础设施的覆盖度,谈及了目前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的主要挑战。

一是标准化工作仍任重道远。区块链如果没有实现标准化,则难以形成稳定可预期、可推广复制的规模化产出。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很多标准仍需时间检验。二是区块链与其他技术的的融合程度较低。目前区块链发挥作用的范围是上网上链的数据和资产,如果区块链不能和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技术融合,其局限性会非常明显。三是应用推广仍需多部门协同。目前区块链技术的主管部门是工信部,但其涉及的适用场景涵盖了金融、商务、外贸、医疗、交通、民生等领域,这离不开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和协同推进。四是区块链在基础设施中的覆盖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最近广受社会关注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目前仅在签名确权环节使用了区块链。但随着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数据上链成为趋势,这也要求DC/EP在更多业务流程中使用区块链。

严斌峰认为:“推动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将会面临技术发展、治理模式、隐私保护、政策引导、信任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处理不好,都可能会成为发展中的痛点。”比如区块链应用有利于跨区域、跨行业,甚至是跨国的多主体之间的协作,这将对我们现有的以国家、区域或行业为监管对象的政策提出挑战。再比如,区块链应用中的数据和应用处理方法,也对现有的安全与隐私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挑战。这要求我们在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时,考虑对应的技术手段和措施,以支持对其上区块链应用的有效监管。

“许多区块链部门都是从单纯的技术部门开始的。带来的问题是,一些技术人员可以做出性能不错的底层平台,但是他们难以深入到产业里。无论是司法领域,还是供应链金融领域,其实更需要的是产业方面的人才,了解行业的真痛点和真需求。” 腾讯研究院院长表示。

抓住“牛鼻子”加速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存在究竟是“先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消费互联网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快速迭代”,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改问题,不断让技术成熟、应用繁荣,在不完美中不断变得完美。那么对于技术处于早期、应用也刚刚萌芽进行局部试验的区块链,我们应该如何来加速它的“快速迭代”,它的基础设施究竟应该如何来推动建设。

投资是第一个被关注的核心要素。“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特定基建项目势在必行 。” 吴桐认为,区块链新基建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来源。与传统基建相似,新基建同样具有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公益性突出等特征,这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债务支持将在新基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平衡财政向功能财政转化,增大赤字率,增加专项债发行规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特定基建项目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因疫情等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比较高,还需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吸引市场资本参与新基建。同时加大市场化投融资方式的比重,会激发新基建领域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更有利于新基建的发展与推动。

“要善于抓住‘牛鼻子’来推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吴桐认为“牛鼻子”之一是包括BSN在内的重点区块链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龙头项目的建设运营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乘数效应明显等特征,另一个“牛鼻子”是重点应用场景。应该选择适合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的场景加速推进。以这些重点场景作为突破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应用的推动需要解决目前落地区块链应用规模普遍小而且分散的问题,严斌峰认为,当前,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难点主要是不易找到规模化的区块链应用场景,这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难以明确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也难以筹措到足够资源去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没有可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难以培育规模化的应用市场。” 严斌峰给出的解决之道也是业界的通常做法,“是先小规模的试点,比如在某些区域或者针对某些行业先行建设、先行试点,然后根据需要逐步扩大规模化应用能力。”

徐思彦认为推动区块链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牛鼻子”是生态。随着区块链产业链逐步清晰,也逐步形成了包括基础设施、行业应用、综合服务三大板块的生态雏形,而这对于创业公司的机会,一是技术层面仍然有机会,因为区块链领域有很多细分的技术方向是小微企业可以去发力的方向,例如多方计算、隐私保护技术等。二是在垂直行业场景中有应用机会。因为在区块链的生态中,不仅仅是需要大企业提供区块链底层平台,同时需要更多细分场景上的持续运营,这就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去创业、创新。

互联网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开放是其成功的核心要素。俞本权认为推动加快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牛鼻子”是开发架构与标准化。“由于区块链技术复杂,应用开发即便对大企业来说,都是奢侈品。构建一个垂直领域的区块链应用,IT投入动辄百万起步,还需要打通上下游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一个开放的可以互通的区块链架构,标准化的组建,可以让区块链的采用更容易,更经济。政策方面我觉得可以更多地引导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俞本权透露,蚂蚁金服从去年底开始开发开放联盟链,通过开放联盟链,蚂蚁区块链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能力、应用能力以及阿里经济体生态资源,共同创造、共享新基建带来的数字化机遇。

要破解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瓶颈,张帆认为,一是应该加强区块链产业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区块链+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融合技术是重要的产业关注点。“因为区块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与其他新技术融合,形成混合方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块链对生产关系的重塑能力,同时让其他新技术更安全、更自动化、更增值。”二是解决区块链基础设施“价格贵”的问题,可以通过开放许可链或者称为开放联盟链的模式。开放许可链实际上是将联盟链的记账权和使用权分离,大量的用户共享同一条链,来降低成本,同时实现大规模的协作。开放许可链介于联盟链(许可链)和公有链之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区块链模式,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及一般开发者。三是要促进区块链在多个业务领域落地,尤其在金融场景的落地,很容易触及法规、政策的监管边界,建议政府在区块链监管上采用“沙盒监管”模式,允许企业进行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业务创新,避免给予过多的政策和监管桎梏,像北京正在进行金融科技“沙盒监管”试点,同样可以用于区块链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区块   基建   牛鼻子   困局   技术   下游   缺失   中国   基础设施   场景   规模   领域   能力   数字   产业   数据   联盟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