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遍照辉元夜,引得嫦娥动春心

花灯遍照辉元夜,引得嫦娥动春心

一杯佳酿抒豪情,一份温情御风寒,一盏花灯情似火,一条微信暖人心。值此元宵节来临之际,迈拓维矩祝大家“圆圆满满过元宵,牛年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有关元宵节的那些事。

一、元宵节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鹅闯入人间被猎手误杀。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发誓为这只天鹅报仇。他开始制定计划,派出一支天兵天将于农历正月十五来到人间,命令他们火烧所有的人和动物。但是其他神仙并不赞同这一计划,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提醒人间的人们。结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前后,每一个家庭在门外挂起灯笼,并燃放烟花爆竹,给天兵天将造成各家各户起火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成功骗过了玉皇大帝,人类也因此逃过灭绝的危险。

花灯遍照辉元夜,引得嫦娥动春心

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日"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 “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专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花灯遍照辉元夜,引得嫦娥动春心

三、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猜灯谜也源于民间传说,说是一位势利的财主,侮辱一位家境贫寒的书生,书生一怒之下在元宵节以诙谐的灯谜巧妙地痛骂了财主,后来就演化成了元宵节猜灯谜了。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 ,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花灯遍照辉元夜,引得嫦娥动春心

四、送花灯

元宵节期间,除了观赏灯会,各地民间还盛行送花灯的习俗。人们通过送花灯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送花灯大有讲究。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的习俗在福建已逾千年。在福建方言中,灯与“丁”谐

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娘家多于正月初十送一盏“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第二年则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女儿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如未生育,则送“橘子灯”。在福州方言中,橘与“急”谐音,意为催促生育。泉州等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莲花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灯内点有蜡烛,花灯失火,通常视为喜事,叫作“出丁”。

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花灯遍照辉元夜,引得嫦娥动春心

——迈拓维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太平广记   花灯   卢氏   元夜   天兵天将   玉皇大帝   灯谜   财主   春心   福州   春秋战国   福建   谜语   汤圆   引得   嫦娥   元宵节   团圆   食品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