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三调小常识

时 间

全国土地调查

全国国土调查

1984年5月到1997年底

第一次

2007年7月1日到2009年

第二次

2017年10月16日

第三次

2018年8月29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整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2021年8月26日公布结果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特点

特 点

内 容

反映问题

全面查清国土利用现状

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

层级完善的数据库。

把“湿地”列为一级地类

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级地类。

将“二调”分类中分别归属于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等7个二级地类归入“湿地”一级地类。

严格区分耕地与园地地类

三调”成果显示,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总的来看,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耕地种植的多为一年一季或多季收获的粮棉油糖菜等农作物,园地则以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的方式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耕地上产出的主要满足居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园地上产出的主要满足居民饮食结构多样化的需求。

严格区分“耕地”和“园地”地类,可以有效支撑对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更好地落实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规定。

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和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两类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

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

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

国土利用和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

10年间,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又有2.17亿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

说明当前我国国土利用和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

一些地方生态建设的盲目性、生态布局不合理

“三调”发现有880多万亩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被开垦成了耕地,有1.8亿亩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上种了树,其中有6200多万亩是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新增乔木林地4900万亩、灌木林地1.8亿亩;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约6500万亩草地流向林地。

这些与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合的做法,既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又影响国土绿化成效长期巩固。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

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

总体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三调”数据看,城镇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村庄用地总规模达3.29亿亩。

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潜力较大。这些正是我们今后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着力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滩涂   国土   林地   坡度   湿地   耕地   沼泽   流向   草地   成效   年间   水面   园地   地区   数码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