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运筹OR帷幄』转载

来源:知乎

本文仅作为学术分享,如有侵权做删文处理


作者:penny Chen

最最重要的一点:写论文。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写,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直做工作不写文章的话,用我导师的话说,叫做 random data generator.


一边写一边做实验,一边写一边看文献,一边写一边建模型。没有任何时候你已经准备好开始写了,只有当下,立刻,马上。没有具体工作就写proposal 或者 literature review。不要等到你觉得你已经什么都做完了就差写了。这种情形,通常我们称之为还什么都没有做。身边血淋淋的教训太多了。虽然前期工作做的很好,但是如果前期不抓紧写论文的话,最后写论文的进度会慢的远远超过你的预计。我导师的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论文延期的,工作都做的很好,只是没有写完论文。


补充一点,因为有人在评论里提到了。之所以提到要尽早开始写。写论文不等同于平时的实验笔记或者科研随笔。因为笔记这些东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提醒自己工作如何做,帮助自己理清具体下一步工作的思路的。而论文(包括期刊投稿和毕业论文)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包括写作的思路,而且大多数都有每个行业的论文模板。早日开始这部分的写作的目的是,强迫自己按照一篇同行评议的文章的要求来写,可以保证自己的思路比较一致,同时也是强迫自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和只做不写的 random data generator (随机数据生成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的收获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有差距。这并不是妥协,是行业经验不足造成的。一开始我写的proposal老板看了很满意,只评价了一句,你确定这些你都要做吗?PhD is not a lifelong staff.我信心满满的说,应该能完成吧。时至今日,博士已经读了一半,我已经深深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的幼稚,定下的计划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导师其实心里一直都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不说。老话说得好,取其上者得其中。如果你定的计划太庞大了,导师只是提议你一下,然而你并不相信。还是那句话,没有做到你的预期并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你开始的计划不现实,即使这样,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最后的收获是,人生之中能有这么一段时光真的太美好了。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没有家庭的负担。因为巨大的内在压力,开始关注内在,学会自省,学会有所觉知,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抗压能力不断增强,发展了很多兴趣爱好(捂脸),认识到独处的价值,也意识到人与人的交往多么可贵。有事做,有人爱,有目标,时间金钱上都自由,这真的是属于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我一直都在感激上天给我的好运气,能让我拥有一段这样的时光。这段时光,满足了年少青春的我关于当一名科学家的所有幻想。也许我以后并不会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但是我会深深的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推荐没有家庭负担的孩子读博士。我家一度非常贫穷过,我深深的知道,当没有钱的时候,所有的考量中,金钱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那种内心的煎熬,非处于其中的人不能理解。我不希望的是,在重重科研压力,论文压力之下,博士们还要考虑如何赚钱养家,为何不能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等等。那样真的太辛苦了,我很心疼。


作者:山羊月


打开门,我看到导师的脸——面无表情。能够理解,我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报告做的不好。


我坐下来,准备迎接暴风骤雨。


导师看着我,沉吟了一下,说:“Clark,你知道什么是平庸吗?”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对于平庸的各种解释,关于智力的,关于机遇的,关于爹妈的,最后甚至诡异地浮现出一张阿甘的脸。


“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


作者:毛羽立


小时候,最烦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大人话音未落:“隔壁阿姨家的女儿出国上大学了——”,我便不耐烦地挥手:“等将来我考大学的时候,我比她厉害多了!”


本科毕业那年,高中同学聚会。组织者在群里说:“大家都克服一下困难,尽量来参加吧,这次聚完,大部分同学要出国读研了,以后想聚齐,怕是不知道多少年后了……”猛然听到这话,细思恐极,连心跳都漏了一拍。原来这样的离别真的存在,虽然大家都好好地生活着,会互相道一句“有机会再见啊”,但很多人,即使真的“有机会”,恐怕也真的一生都不会再见了。


在商场买东西,看到心仪却昂贵的物品,总忍不住在心里想:“等有一天我有钱了,有了大房子,我把这些都买下来,每个颜色一件。”某次在心里重复这句话的时候,突然“醒了”,我意识到,没有“等将来”了,我的人生已经即将定型,如果我不做出什么改变,我就会一直按照一个“差不多”的轨迹走下去,不会坐上豪华游艇,也不会落魄流浪街头。


读博了,以前的同学偶尔会说:“真羡慕你继续读书啊,我现在脑子已经僵硬了。有机会我也要回去读个博。”然而人往往是不自主的,毕业了,就像站在了马拉松起跑线上,一声令下,即使不想走,也会被人群卷着,往规定的方向挪去。不知不觉,结婚生子,升职加薪,项目一个接一个,回到校园成了永远的“等将来”。


认识的一位学长,毕业后工作不太顺利,一直设法另寻出路。某天一起吃饭,他突然开口说:“入职一年,我终于好像明白过味儿来了,——就这意思了,这辈子就这意思了。”烟灰抖落在地,我听懂了他话里的滋味:人终究会有一天爬上一座山,然后发现,自己爬不了更高了,已经到极限了。前途不是无限的,而是可以预见的;朋友不会再见了,而是再也不见了;你想着要努力改变,可已经无法改变了。某扇虚掩的门,永远关上了,你停止成长了。


想到这些,我非常恐惧,必须努力追赶,希望那扇门能关得晚一点;希望它关上之前,我能跑得远一点。


It's now or never.


十年前,硕士还是比较值钱的,而今天就连学历也随着周围的一切迅速膨胀,泛起泡沫。十年前一个国内硕士可以轻松拿到的职位,今天的门槛是海归博士or国内博后,还得拼院校。


就像前几天知乎的一个热门问题:没房和车的前提下,拥有125万吃利息,是不是可以一辈子不用上班了?众多答主在用亲身经历和血的教训诠释一个简单的道理:坐吃山空。钱如此,学识也如此。所以不要轻易满足于眼前的拥有,但愿有一天,我不会被现实奉上当头一棒,通知我这辈子也就如此而已了;而是可以自己对自己说:恩,够了,我就走到这里了。


作者:刘勾圈儿

专注。专注于一个问题,持续地挖掘,而不是看哪个领域火热赶紧发一篇,哪个data好建model赶紧凑一个。以我的研究领域(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为例,在同一个研究问题上深入,持续地跟进并发表2-3篇高品质的文章,比绕着整个学科到处挖浅坑,攒文章数量更有意义。后者的广撒网做法可能能带出一票水文,但是最终不仅无益学术,反而可能会在academic job market上backfire你。


扎根。扎根于文献,扎根于经典研究,扎根于前沿进展,多读paper,多泡图书馆,找到自己所感兴趣之领域内的研究缝隙。这个缝隙可以是多个方面的,比如某种行为的差异没有研究过,某种理论框架没有在这个情境下理解过,甚至是某种研究设计在某个问题情境中的优势和局限等;这个缝隙也可以是多个层次的,比如行为和现象层面没有被注意到的变化和差异,行为背后没被系统研究的影响机制,或是新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论意义等。研究的初学者(包括我自己)常常滑入的陷阱是:先做quick literature scan,然后很武断地说某个问题没有研究过。拿到数据之后不加细思提笔就写,Introduction中夸大意义,铺开背景,literature review中含糊其词,论证宛如堆草垛。紧接着做完model后反复强调数据本身,谈起与已有研究的联系区别则又是敷衍塞责,草草了之。这样的套路是能出一些paper,但是学术真的不是这样做的。


耐心。耐心。耐心。没有耐心,专注和扎根就一个也保证不了。学术是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工作,规律性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个规律性可以包含对一个领域专注的规律性(比如持续跟进地在一个问题上读文章,做研究,收数据)和扎根的规律性(一段时间内读一定量或一定范围的论文),但不是成果的规律性(比如一年一定要发出几篇文章,不论具体问题和方法)。


做学术的时候,冷板凳的工作做足了,笨功夫下够了,不怕没有成果。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作者:霍华德


1.优秀LAB学做事,垃圾LAB学做人。

2.让老板开心也是你读博的一部分,每天至少花一小时心思在老板身上;印度人更聪明,每天至少花八小时在老板身上。

3.优秀的实验室都是相似的,垃圾的实验室各有各的垃圾。

4.不要说学术圈纯洁,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学术圈的人吃相更难看。

5.活下去,是学术圈生存的第一法则。邮件要归档,数据要加密,PPT不要给外人。总之,保护好自己。

6.做事不要心怀侥幸,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7.垃圾团队总有类似的特点:人浮于事,权责不明,内耗严重,管理混乱,目标不明,各自为战。

8.读博就像出水痘,出过之后就产生了免疫力,之后便不再惦念,这是破除迷信的过程。

9.都说狗肉上不了台面,但狗肉才真实。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博士   规律性   平庸   导师   耐心   道理   时光   意义   老板   垃圾   学术   作者   数据   论文   工作   文章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