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长时间高效学习这个行为,如果长时间用眼和久坐对身体没副作用的情况下,应该是所有学习者的梦想吧。身体的健康不应该被忽视,所以适当休息走动是不可或缺的。高中的班级中56个人就两个人没有近视,一个我视力正常,还有一个同学远视,这和我课间坚决不写作业还到处瞎蹦跶有很大的关系。

除却身体受不了长时间久坐之外,大脑也受不了长时间工作的,我们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减弱,最后分神。因此在完成一定工作量后,感觉到自己注意力慢慢分散的时候, 不要逼迫自己拉回注意力,停下来休息一下才是最优选

“如何才能长时间高效学习”这种问题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不缺乏突然来一波轰轰烈烈的学习的想法,但是也不缺乏一轮学习过后觉得自己很累了该吃吃该玩玩,学习等负罪感上来了再说。

真正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是有节奏、可持续、高效率、高转化的长期学习方式。

当我明白了这点的时候,我很后悔自己没有早些接触学习方法相关的书籍,觉得以前的27年白过了……虽然学生时代成绩还过得去,但是如果更早地接触学习方法论相关的知识,我一定可以学得更好。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介绍日常准备

第二部分让我们来端正学习态度

第三部分是亲试可行的学习方法。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本思维导图大图和原件(可编辑)以及相关资料可在公众号【学海解忧岛】中回复【高效学习】即可获得。

第一部分:日常准备

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着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

——村上春树

离开学校之后,我愈发觉得沉浸在学习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想要保持高效学习,就要保证体能充沛、情感舒畅、思想集中,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增强体能

2017年7月,金腰带拳王邹市明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拳手木村翔。在技术和意识上邹市明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平时不重视体能训练,甚至被推广人认为是“兼职选手”,让他在面对抗揍耐打的日本人的战斗中多次滑到,最后因体能不支送出了金腰带。

不重视体能的人,是没办法在远征的路上走太远的。只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话,每天去操场跑几圈,然后回家跟着keep做一两组力量训练,有一定的运动量,就足以让你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健身圈中流行“三分练七分吃”,就算没参与健身,在保证运动量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当我打算增肌的时候听到有哥们一日六餐、一日八餐的时候真是吓尿了,我们不用那么夸张,但是少食多餐确实是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一顿饭七分饱就好,然后在两顿饭中间的时间补充一定量的食物,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能量,让自己保持一定的饱腹感又能吃得下的状态是最好的。想必没人能在吃撑或者饿肚子的时候能沉浸在学习中吧,少食多餐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延长我们的学习时间。

很好奇为什么只是说“三分吃七分练”,作息不规律,吃得再好练得再多也是白搭。有时周末没啥事,睡前拿着手机这看看那翻翻,不知不觉外面就有了亮光,然后在微光中带着不安和后悔沉沉睡去,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的了。这样不仅仅过了无精打采的一天,更大的恶果是打乱了平时的作息习惯和学习节奏。

一定要保证规律的作息,不仅仅是工作日,周末的作息也要有保证。让身体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才能更加丝滑地进入学习状态。另外,无论多忙,中午给自己安排十几分钟的时间休息,“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控制情感和注意力

没想找女朋友的哥们看到别人秀恩爱,吃了狗粮心里难受学不下去;

在找女朋友的哥们对着女神的照片发呆,心神不宁学不下去;

有了女朋友的哥们整天想着怎么哄小公主,闹心得不行学不下去。

情绪波动大,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必然低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才能顺利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每次要学习前,闭上眼,想象自己坐在影院中,耳边播放:“为了给您提供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禁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想念男/女朋友、愤怒、悲伤、以及过度兴奋等不良心理状态。”确认无误后,正片开始。

培养仪式感

网球名将纳达尔比赛前会在场边摆放两个水瓶,水瓶的商标必须冲着他所在一边的底线。

前NBA球星贾森·基德在比赛中罚球前总是会摸一下自己的屁股然后对篮筐飞吻,以期投篮入筐。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这种看似迷信的行为,其实就是仪式感的体现。建立一定的仪式,可以让身体得到强烈的暗示,从而更好的进入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到相对合适的仪式,比如吃颗糖/喝杯水/冥想五分钟等,在学习前来一发,等身体习惯了之后,就能起到赛跑中发令枪的作用。

我至今还留着高中时期的校服,在家里学习的话就会穿上,长期以来校服中粗糙的质感能让我觉得很安心,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享受生活

要学就学的踏实,要玩就玩的痛快

除了吃饭睡觉锻炼工作学习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好好享受吧~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发呆、看电影还是闲聊,怎么舒服怎么来。工作学习那么紧张,剩下的时间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取悦自己呢?心情好了,学习自然高效。

第二部分:端正学习态度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前桌的一个女生学习非常用功。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啥,就马上写下来,下课忙着整理上课的笔记,从不嬉戏打闹。课本用记号笔划得花花绿绿的,如果题目写错了,就会在旁边工整地抄上标准答案。

我当时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学习方式,像我这种懒虫觉得这牛逼坏了,然而每次考试她成绩都不太理想,拿到成绩后,我能明显感觉她做笔记更认真了……当时还年轻,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这种现象,只觉她很认真,也尽力了,直到毕业我都觉得她很了不起。

现在我清楚地明白了:一切不以理解阅读内容为目标的笔记都是耍认真。上课刷刷刷地抄、课本花花绿绿地画、作业错了原本不动地将答案往上面搬,看似做了不少功夫,然而学习内容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被动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她的态度拿出来了,但是用错方向了,并不能为成绩带来一点提升,只能用整齐的笔记安慰自己。

想高效学习,我们必须掌握主动式学习

即:带着目的预习——遇到重点后“接收-思考-质疑-接受”——大量练习——及时复习——积极输出。

带着目的预习

很多人认为预习没有用,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好。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枯燥的授课场景下更容易走神,往往会遗漏掉关键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前花少量时间迅速浏览书本,遇到不是很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然后上课时间在不理解的内容到来之前集中精力听课,其他时候摸摸鱼发发呆也是不错的选择(并不建议)。在看书之前适当浏览目录,带着问题去阅读也一样可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遇到重点后“接收-思考-质疑-接受”

被动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被动学习者只做到了“接受”,老师丢来什么,歪瓜裂枣全都收下,事后得个消化不良。而主动学习者面对遇到的重点,比如“费曼技巧”,会思考这个技能要怎么使用、怎么用更合适、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再质疑它是否具有可行性,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确认无误之后才会接受。

正是多了思考和质疑的步骤,我们的大脑对知识进行了加工,才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看到了需要做笔记的内容,不要摘抄,不要摘抄,不要摘抄!!!先思考和质疑,然后使用“费曼技巧”——也就是“将你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笔记上写下你自己的理解。(此处应配合康奈尔笔记法)

大量练习

看到这个标题第一反应应该是挺反感的吧,但是其实并没毛病。你一定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足量的练习完全是必要的,但是放到学习中,就是等于题海战术了吗?

并不是。我们在完成训练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掌握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还比较薄弱,经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就需要把练习中心放在适当难度的训练上了,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最简单的部分。适当难度的练习才能得到有效进步,将木桶的短板一块一块补上才能盛更多水。

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醒我们: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我们需要根据曲线所给的时间节点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有两个办法可以有效减轻复习压力。

  1. 睡前复习 每天睡前抽出半小时左右复习当天知识

2. 将一个时间段的事情拆分成多个时间段来完成(记忆类)

比如一小时内背50个单词,拆成两天,第一天背诵50个单词,第二天复习,每天背半小时。

大学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事后没再复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当时觉得没什么,但是之前学的知识没记下来,随着专业课内容的深入,每逢上新课和写作业往往是痛不欲生QAQ

积极输出

这点和大量练习有点像,不过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成一篇框架明确,内容清晰易懂的文章远比完成部分训练困难得多,也是很多人(wo)望而生畏的一个步骤,写知乎问答就属于这个过程。但是正是因为需要编写框架,组织语言,能将一些我们误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暴露出来,需要经过反复学习理解之后再提炼文字完成文章。每次写回答,我都觉得自己颠覆了原来的理解——真的不要在输出之前觉得自己真的懂了。

知乎上潜水的孩子们很多,我也是潜了四年多才浮出水面。现在我觉得把知乎当成一个输出平台来分享知识,增进自己的理解,比默默潜水、刷刷干货、然后点收藏当个仓管员强得多。

看了这篇文章,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输出成文章来吗?

走出舒适区

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技能熟练,环境熟悉,感觉舒适但是进步缓慢。

学习区:略有难度,需要学习,但是可以接受。

恐慌区:难度过大,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和恐惧,难以承受。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真正的强者能在在学习区中游刃有余,在恐慌区中直面挑战

在国企工作了三年多,不安分的我优化了小组内的很多工作流程。领导偶尔会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这么久,来来去去是几个人,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改动。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属于这个死气沉沉的岗位,所以才裸辞了想转行互联网。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被困在那个地方。我要换工作了,全家人拦着我,“国企那么好干吗离职?”他们的眼神和我的组长一模一样,那种安定下来就不能动不敢动也不想动的眼神,让我觉得他们世界真的太小了。求职之日将近,现在的我兴奋不已。

离开舒适区吧,到学习区狂野生长,获取新的技能和探寻新的风景。偶尔去恐慌区试探试探,虽然在危险边缘,但是装完逼就跑不是贼刺激?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然而不得不提醒下,让我们瑟瑟发抖的恐慌区,可能仅仅是别人的舒适区。(仰望学神)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但是蹦极什么的也有点慌过头了……一定一定没有第二次了

和压力当朋友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吹的,“长时间高效学习”这个情况对我来说只存在于各大考前,图书馆从开馆坐到闭馆,回宿舍看到断电后去厕所借光——压力一来,时间和效率也就有了,只是考试后会觉得人很虚弱……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压力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想要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就得甩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就给自己一点压力。

比如平时写作业就给自己设定完成时限,和朋友打赌期中考物化成绩上90分否则给对方洗脚之类的…花样可以多,但是务必当真,效率为重。

但是压力往往是不可控的,如果觉得压力过大难以承受的话,不要闷声硬扛,寻找压力出口发泄压力,将压力降到可以承受的水平后再投入学习。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

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就分析过了:

真正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是有节奏、可持续、高效率、高转化的长期学习方式。

掌握主动式学习端正了我们的学习态度,也为高效学习埋下了坚实的基石,它是“高效率、高转化”的保证。只有以主动式学习为根本,配合其他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主动式学习,你还需要掌握以下技能,搭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文中书籍可以参考,app和对应的学习方法高度相关

先介绍能帮我们实现“高效率,高转化”的学习方法:

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在第二部分“及时复习”中就有提到遗忘曲线的应用,根据曲线及时复习是记忆效果的最佳保障。

复习节点:

1.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制作思维导图

这是我最近才掌握的技能,也是现在我最重要的笔记方式。以前以为思维导图只能手绘,耗时耗力,但是知道用了思维导图电脑软件之后,我只要在学习,不是在画思维导图,就是在看思维导图,或者在打开思维导图的路上……不得不说,这是个集美貌与内涵于一身的学习工具,让我有点中毒。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从单调的文字中跳出来,提取信息,并形成框架,加深对目标的印象和理解;思维导图制作完成后,它更是一份提纯过的复习资料,舍弃了多余的文字,能帮我们快速复习和检索。

请务必吃下这枚安利!!!思维导图软件电脑端推荐用Xmind,手机端可以用幕布。

掌握费曼技巧

初识费曼技巧,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的费曼技巧,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便赶紧点进去了,心想着这肯定是个标题党,不过内容并没让我觉得失望。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费曼技巧强调“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即调用以前的知识,运用类比,对知识进行加工后传授给别人,说简单点就是“将你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别人听懂”。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传授是最高留存率的学习方法,想要高效学习,费曼技巧是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

无论是上课做笔记,还是用电脑画思维导图,费曼技巧都需要穿插其中,只有摆脱麻木地摘抄和阅读,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简化,和以前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才会有更深刻的记忆。

建立个人笔记体系

毕竟是在说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所以本文就不说如何利用碎片时间了,但是,现在碎片时间太多,我们也会在这样的时间段类进行阅读和学习,比如刷刷知乎、看看微信文章推送什么的。然而,阅读之后,我们往往只是点了个“收藏”,然后这辈子都不会再打开它。参考遗忘曲线,看过一遍的知识就算印象再深刻,最后也会遗忘。

而平常的工作中,各种资料相互堆叠,得不到有效整理,不仅不方便查找,也不容易得到及时复习。所以,我们要建立个人笔记体系,形成“阅读→收集→整理→内化→输出”的流程,才能高效有序地收集知识并归为己用。

印象笔记界面清新舒适,功能强大。还有个很大的优点是能和大多数软件连接,轻松转移文件,并且多平台同步,无论到哪里都能随身调用。所以我以印象笔记作为笔记体系的终端,建立起笔记体系,使笔记得到有效收集和整理,并且能按时复习。

纸质笔记如何放入印象笔记中呢?有办法在图片上快速做笔记吗?详细的建立方法在公众号【学海解忧岛】中回复【笔记】就能得到。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上课记笔记的话推荐用康奈尔笔记法,能帮你一页笔记中做到“记录-简化-背诵- 思考-复习”,让你的笔记变得逻辑清晰、颜值爆表。具体笔记方法在此不赘述,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标准教程。

啰嗦一下,无论是用什么方法记笔记,康奈尔笔记法也好,思维导图也罢,请记得在笔记过程中用上费曼技巧,重新组织语言,才能达到笔记应有的效果。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在第二部分“大量练习”中有提到过,在专注训练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自己的训练目标。不断验证自己的训练成果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不在低难度训练中浪费时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训练难度,得到最快速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领域中达到大师级别确实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但是只要花20小时,就能不错地掌握一门新技术并且投入使用,当然要注意用上刻意练习。

如果你没把握能正确找到合适的训练难度的话,寻求导师帮助会是很好的选择。合格的导师能传授经验,帮你把控训练节奏和难度,也是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聊完高效率、高转化方面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做到有节奏、可持续地学习。

掌握番茄工作法——找到学习的节奏感

上学的时候,一节课40分钟,休息5分钟,这就是一种学习节奏。上了大学,拥有了大量的自习时间,许多人选择长时间泡馆学习,反而把学习节奏给丢掉了。

学习效果=学习时长×学习效率

长时间久坐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就算拉长学习时间得到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在学习中穿插适当休息非常必要,番茄工作法就能很好地引导学习节奏。

番茄工作法的规则如下:

番茄时间是一整个的,不能被分割。一个番茄时间30分钟=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一旦开始计时,就要到铃声响起来为止。如果中间遇到打断去做其他事情,则此次番茄时间作废。(工作时间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调整)

在休息时间内不去考虑工作上的事情,集中精力的工作相当消耗注意力。让大脑有一定的时间恢复活力,才能更好地在下一个番茄时间高效率工作。每四个番茄时间进行一次比较长的休息(15~30min)。

在休息时间内,除了站起来走动一下或者趴着闭会儿眼睛,你还可以做点简单的运动,比如来一组深蹲或者俯卧撑,不仅可以让大脑转移注意力,得到休息,还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休息时间内适当切换学习场所,不仅可以消除视觉疲劳,更容易提起精神,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因为人的记忆包含外显记忆(主动、故意记忆)和内隐记忆(被动、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很好理解,内隐记忆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般不会太在意厨房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是当你看到一只大象在厨房出现时,无需有意识的回忆,你就能感觉到不和谐,这就是内隐记忆在发挥作用。而我们的记忆是由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互作用得到结果,学习环境越复杂,主动记忆的知识和环境交互越多,我们就能更好地记忆知识。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严格执行番茄工作法,能让我们找到学习的节奏,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学习效果的最优解。

除了工作和休息时间的安排,番茄工作法还涉及到计划安排以及优化迭代等内容,可以阅读《番茄工作法图解》或者前往公众号中阅读我写的简版。

创造反馈,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实现可持续学习

人之所以容易沉迷与游戏中,是因为游戏中指引详细,让人不用怎么思考,而且每一步行动,都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回报,给足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成就感。所以往往200小时通关的游戏有很多人玩,然而在接到一本的书的时候,多数人(wo)的第一反应是皱皱眉头。

学习是一件不容易马上就能看到回报的事情,学历越高,课堂测试越少,学习中“升级打怪”的感觉慢慢消失。回想初中的时候,我会很期待英语课,因为上课后会进行词汇小测然后马上批改,拿个满分就会觉得这是完美的一天……

虽然很幼稚,但是想能够持续学习,学会制造反馈是很必要的事情,比如完成作业后及时查错、看了书之后和朋友们交流,让自己感觉到真的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人的天性就是爱玩,在玩心大起的时候,通过意志力将自己强行按在桌边看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缺乏激励只让干活的日子并不好受。我能在图书馆看两天书,第三天要我再去图书馆的话我会觉得心好累啊我好想玩游戏TAT

学习并不能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像游戏中那样,一天过去了给你结算金额和经验。但是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和惩罚呀,让学习变成游戏中的任务,完成任务就有奖励可以领取,做了错事就给自己惩罚。要是学习时间比较长,那就拆分开成几个小的学习任务并设置相应的奖惩。

比如:

在宿舍玩一天的游戏,晚餐只能吃食堂,10块钱以下;

去图书馆看书了,可以去校外吃好吃的,封顶25元,晚上回来可以搓两把lol。如果连续去一个月,奖励自己一块机械键盘。

如果你能做到设计合理并且严格执行,那学习就会变得有意思多了。给枯燥的学习赋予值得投入其中的短期利益,能让你找到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总结:

第一部分:日常准备

1.高效学习需要保证体能充沛、情感舒畅、思想集中,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锻炼+改善饮食结构+规律作息+情绪管理)。

2.培养仪式感,可以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3.享受生活,取悦自己

第二部分:端正学习态度

1.掌握主动学习,将学习态度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2.走出舒适区,锻炼自己

3.擅长处理压力,和压力当朋友。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

1.实现高效率、高转化

2.找到学习节奏

3.实现持续学习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学习只要养成了以下两个微习惯,就能够利用惯性,学到停不下来。

微习惯1 一进门就冲澡

一般来说,上完一天班后踏进家门的那一瞬间,是我们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一旦我们为了“放松一下”而点开一集电视剧或者打一局游戏,后面再开始学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非常有可能因为晚睡而把第二天的状态一起毁掉。

让我们回到原点,改变一切的关键就是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如果选择一进门就放下包去洗澡,之后你的状态会完全不同。先洗澡的好处有两个:

1. 热水的冲淋能很好地放松肌肉,缓解身体上的疲惫,以避免因疲惫而导致情绪不佳,继而才不会为了“解压”而被诱惑牵着鼻子走。

2. 洗澡那20分钟,几乎是我们一天中仅有的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20分钟。没有屏幕上不断提示的新信息,没有见缝插针的小广告,哗哗的水声把我们与世隔绝了。这个时候的大脑是最清醒的,这个时候你会意识到,地铁上刷到谁又劈腿了其实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洗完澡就去学习两小时,就能让自己一年后升值几千,甚至几万,这才是聪明的买卖。

微习惯2 闭眼前和睁眼后的半小时,用翻书代替玩手机

很多人都会这样,已经躺到了床上还要玩一个小时手机,到12点以后才睡,第二天艰难地睁开眼睛,还要再玩半个小时手机再起床。

睡眠中的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对人的记忆力巩固非常重要,所以睡前刷微博,一夜的睡眠中会加强这段记忆,直接导致睡醒后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刷微博,这样早晚一巩固,一整天的思路大概会被营销号的内容塞得满满的,一团混乱。

同理,如果用睡前和醒后这两个异常重要的时间段翻翻书,不但记忆效率更高,而且一整天的工作和学习状态都会有极大的改善。

所以,娱乐活动可以有,但不能在早晚。不过说实话,先学习再玩别的,会发现那东西对自己的吸引力已经降低不少了。

以上两点是最重要的,看似简单,却是把小小的力道用在了刀刃上,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只要能够真正做到这两点,保证你满脑子都是学习,对电视剧这类费时的消遣根本不屑一顾。

如果说,养成两个微习惯是对整体学习状态的把握,保证了正确前进不跑偏,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走得越来越顺畅,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性总结,并相应地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和行动。

每周总结&制定下周目标

小时候听的鸡汤大多是这个画风的,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某某每天背十个单词,几年后成为著名外交官。

学习这件事,哪怕方法再笨,只要你坚持做了,确实会比不做更有成果,但效率可能会非常低下。

完美的学习方法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和生活中存在的其他客观因素都不同,所以在学习中应该时时总结经验,并不断作出优化,才会让自己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适合自己,越来越事半功倍。

每月总结的话,周期太长,对我们这些企业的螺丝钉来说,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对时间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常常是一眨眼已经过去两个月,所以每月总结没有紧迫感,容易怠倦;每天总结则周期太短,因为每天能学习两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能每天总结固然好,但如果由于时间不足导致经常无法完成,则会产生挫败感。

所以,每周总结即可。在每周日晚上对过去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看看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下周的学习中具体应该如何改进。然后,将对这一周的分析结果转化为下周的具体行动和目标。长期这样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人就像被摁了F5,不停地在刷新,不断地变得更聪明和高效。

这么做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当我开始养成每周总结的习惯后,我主观意识的时间比以前至少慢了五倍。以前,上班-做事-下班,这样就是一天了,只要一拖延,就会突然发现自己连着几个月都一事无成,而现在,我觉得一个月很长,整整四周,意味着一个月至少总结反思四次,也就是说,这个月的我和上个月的我相比,在思维和行为上已经有不小的差异了。

两个微习惯和每周总结这两块是对学习的正面促进行为,而有另外一个方向的努力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要进行“风控”,避免在学习的道路上,倒在半路。

保持运动

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诱发颈椎问题,导致肩颈酸痛、头晕,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就算意志力再强也是没办法一直坚持下去的。所以,首先要养成正确的坐姿,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预留出运动时间,重点练核心力量和肩颈,目的是护住腰椎和颈椎。

如果平时没有什么运动习惯,那么不建议上来就跑步,肌肉无力或者不平衡的话,都容易膝盖损伤,有氧运动可以选择骑自行车和游泳,相对更安全一些;而无氧运动中,平板支撑、深蹲这些热门动作在缺少指导的情况下也是比较容易伤腰伤膝盖的,身体素质一般的人,可以根据这个原则选择动作,能躺着练就别坐着练,能坐着练就别站着练。当然了,更推荐先去征求一些专业指导。

如果本来身体素质就不错,那也就没有这些限制了,挑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即可。

一般人每周需要运动3-4个小时,但对于边工作边学习的人来说,为了抵抗一天伏案超过10小时带来的伤害,最好每天都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运动。就算是因为工作日时间紧张,只能运动半个小时,状态也会比不动好太多,当然,周末的时候就需要给自己增加运动时间和项目了。

不要不舍得这点时间,运动会大大延长你的身体能够用以支撑学习时间的极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赚的。

以上是从整体探讨了如何学习,这里简单复习一下。

1.保持学习状态——两个微习惯:一进门就冲澡 / 睡前醒后不玩手机

2.优化学习行为——每周总结&制定下周目标

3.扼杀学习障碍——尽可能每天运动

下面谈谈如何从技术层面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怎样学得更"聪明"。

提升记忆能力

以我们最熟悉的分类来说,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但很多人对这两种记忆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的记忆都是短时记忆,说明自己记忆力差,所以才达不到长时记忆,而事实上,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记忆模式,分工明确,而非许多人认为的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要全面提升记忆力,就要分别认识这两种记忆方式。

先说短时记忆,它的优点是提取快速有效,当你读了一串简单的数字,闭上眼再重复一遍的时候,也是自然流畅的,无需多做回忆。然而这个优点在本质上与它的缺点共生。短时记忆的缺点就是它的容量极小,每次记忆仅能容纳2-4个项目,且保存时间极短。

延长这段保存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人在努力提升记忆力的时候往往关注的都是长时记忆而忽略了短时记忆,事实上,短时记忆并不是只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有用,它在我们的日常的学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你正在看一本书,第三页和第十页的内容是互相产生联系的,如果你的短时记忆能力不错,那么你立刻就能把两个知识整合起来,做出比较和分析,然后进一步形成更加稳固的记忆,但如果你看到第十页的时候已经完全忘了第三页说了什么,那么可能的结果是,这本书你看完就忘,跟没看一样。

延长短时记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脑海中复述,复述会帮助你的记忆不从短时记忆中衰退,但短时记忆能容纳的信息量很小,假设信息过于繁重就会导致不能顺利地被复述。

为了提高短期记忆,我们要进行的是组块策略,就是将原本单个的数字或者文字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减少项目数量,使得有限的短时记忆空间中能够储存更多信息。最简单的例子是,1984原本是四个独立的数字,但如果你将其看作乔治奥威尔的一本书《1984》,它就从原本的四个项目合并成了一个项目。其他更复杂的信息也是一个道理,在脑海中进行整合就会使记忆变得更容易更长久。

最后,短时记忆最好的归宿就是,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并整合,然后有逻辑地记录下来,关于如何记笔记我会在后面介绍。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长时记忆是与短时记忆互为补充的一种记忆模式,其特点与短时记忆刚好相反。长时记忆的优点是容量无限!缺点是要回忆起来需要线索来提取。

要提高长时记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1. 组织整合:当获得无组织信息时,将信息组织成句子或故事,这个技巧和短时记忆是相通的

2. 重组内容顺序:如果你总是在相同背景下学习,突然换了一个环境,可能就因为缺乏提取线索而无法回忆出所学知识。比如当教授突然换了一种方式提问,你可能就懵了。所以,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你也应该变换背景,重新组织笔记顺序,问自己一些混在一起的不同科别下的问题,构建你自己独有的学习系统。

3. 关注中间段:背单词的时候,你对第一页的单词记忆非常深刻,这是首因效益,对最后一页的单词印象也比较深刻,这是近因效应,这造成了我们对首尾的学习效果好,但中间段即使投入了相同的关注度,记忆也会相对模糊很多,所以要在学习中对中间段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组织学习内容:“三分法”笔记

笔记本平铺,左右两页当成一页来用,横向使用笔记本而非纵向,因为人眼是左右横向排布的,横向比纵向视野更开阔,因此横向写更能把握整体。

然后将平铺的两页纸进行如下图的分割。

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怎样让自己不OUT,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所谓“三分法”也就是左边记录,中间批注,右边总结。其本质和康奈尔笔记是一样的,不过康奈尔是一页中分了三块,而这里则是将平摊的两页作为一个整体,可写的部分比康奈尔大很多,看似只是一个面积的差别,但思维中整体性很重要,最好是一个主题就在一个版面,这样总结的部分和记录的部分在一个版面上,对照着查看一目了然。

保持这样记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自然而然地以事实——解释——重点这样的模式来思考。

当我用“三分法”记了几次笔记,我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同时在脑子里梳理逻辑顺序、拎重点,思路清晰了很多,算是意外的收获。

建立知识连通网络

每当你学到一个知识,就回忆一下你曾学到过哪些知识可与这个知识相通,你曾遇到过哪些情况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至少找出5个。

比如,前文说到的,短时记忆可通过组块策略来整合知识,使得有限的短时记忆容量能够容纳更多信息,这让我想到了以前看到的另一个做笔记的技巧,就是上课的时候将黑板上的板书快速地印在脑子里,去掉无用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再记录在本子上。其实当初看到笔记这条内容,只是告诉了我这个方式,而通过组块策略来延长短时记忆这个知识点刚好解释了记笔记前的那个动作。这就是知识之间的连通。

当你只有1个知识的时候,学到了1个知识也就只是1个知识,但当你已经有了100个知识,你每多学1个知识,可能就同时对另外30个知识做了更新,甚至延伸出你自己发现的新知识。

这也就是越思考越聪明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高效   状态   学习方法   番茄   万物   周期   思维   习惯   压力   记忆   技巧   时间   笔记   知识   时代   内容   工作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