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国庆假期前夕,A股上市公司安德利披露了公司重大资产购买等17份公告,其中指出安德利拟购买宁波亚丰持有的亚锦科技36%。


一旦收购,安德利将拥有亚锦科技51%的表决权。而这亚锦科技的核心资产,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南孚电池。


这一系列操作如果成为现实,基本意味着南孚电池将由此上市,完成其多年的梦想。


网友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非但没有半句“恭喜”,还大骂“南孚电池没有骨气”。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电池界的龙头老大哥南孚电池又有着怎样的卖身经历?它是如何让自己一步步走入火坑?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南孚电池背后的资本故事。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南孚电池公司的前身,是籍籍无名的南平电池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平电池厂一直靠着给大厂做代加工维系生存。后来,因为条件落后,南平电池厂连做代加工的机会也没有了,眼见就要倒闭。


这时候,陈来茅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他提出:“代加工没有活路,要做就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干一票大的!


引进LR6碱锰电池生产线设备!”这话说起来容易,可一个偏僻山村的电池厂,没钱没技术没设备,凭什么放狠话?1988年,南平电池厂联合当地数家企业,投资买设备、搞研发。


当时,所有人都唱衰陈来茅的构想:“上海电池厂这样的大厂都做不到,我们怎么可能超过他们?”


可是,陈来茅就是这么神奇!他和妻子,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有过硬的嘴皮子。两人四处游说,不仅得到了ZF的支持,更说服了厂里的员工齐心协力一起干。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在陈来茅的带领下,南孚成功引进日本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成为当时的全国首家。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成功后,陈来茅又看准市场,引进了全国第一条七号碱锰电池生产线。


在这两个“全国第一”之下,南孚电池彻底摆脱了“没人要”的标签,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1997年南孚电池做到同类产品的第一名;2003年,南孚电池更是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于,在接下来的28年里,南孚都一直蝉联国内销量第一。


这样的成绩,在中国电池企业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哥。


南孚电池也一度被誉为励志的典范、民族的力量、国人的骄傲。可就是这样的民族骄傲,却在90年代做出了一个改变它命运的决定——引进外资。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当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春风盛行,各地企业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引进外资。


而抢先进来的外资企业也足够精明,它们只想分中国龙头企业的一杯羹。


南孚电池,便是它们盯上的香饽饽。从当时南孚电池自身的发展来看,国内龙头企业,有自己的生产线和市场,各家银行还抢着投资。


南孚根本不缺投资商,更不需要所谓外资带来的技术。但是,当地ZF却一再坚持,促成了外资注入南孚,最终南孚与摩根士丹利等多家企业一起组建了“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中方占股51%,外资占股49%。


这一次变身,南孚也还算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南孚很快就被自己的亲队友出卖了。


百孚公司,这个在南孚还是南平小工厂时就入股的伙伴,因为公司危机直接将自己所持有的中国电池股份卖给了摩根士丹利。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这一次的股权变更,导致中方失去了对南孚的控制。


这个让民族骄傲的南孚企业,自此就要在外资手上生存。随后,南孚的“控制者”又因为资本股权操作几次变更,从摩根士丹利到美国吉列公司,再到宝洁公司。


在宝洁公司手里,南孚电池经历了它最惨的一段时光。宝洁旗下,有着销量、技术远远不如南孚的“金霸王”。按照道理说,一个公司旗下有两个类似的品牌,要么关闭弱势品牌,一心发展强势品牌;要么让强势品牌扶持弱势品牌,共同发展,寻找各自的特色。


但是,对于宝洁来说,金霸王是亲儿子,要完成进军中国市场的重任,而南孚电池是养子,只需要贡献一切。于是,南孚就开始了多年为金霸王贡献一切的日子。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在宝洁的操作和决策下,南孚被勒令退回国内市场,以避免与金霸王争抢;南孚新研究的专利被拿去以美国公司的名义注册,南孚不仅失去研究头衔,就连使用专利都要交钱。


南孚的生产线、加工渠道、销售渠道全部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金霸王使用……这些年,金霸王是发展了,可南孚却不仅没有实质性发展,还是个倒退状态。


表面上来看,南孚的小电池销量依旧还处在全国第一,但是其盈利能力早已经已经不行。2014年,已经榨干南孚能量的宝洁公司,直接将其再卖,高价甩手给了中国鼎晖资。


终于,经历五次卖身的南孚,回到了中国人自己手里。只是,这时候的南孚,早已没办法和当年相比。当年是民族骄傲,而今只剩下“残躯”。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从注入外资的那一刻开始,中方就开始逐步丧失了南孚控制权,曾经的创始人陈来茅也早已被逼得出走。


对于公司来说,大多数时候融资都是利大于弊,但有一个前提必须保证——控制权不能变。正如刘强东在《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中写道:“在公司融资这件事上,我们有且只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控制权。”


刘强东认为,价格、待遇都可以探讨,但是有一点绝对不容触碰,那就是公司控制权,必须牢牢控制股东会、董事会。


他表示,一旦自己手上股权太少,还没有控制权,他一定会将手上的股份卖掉,干干净净走人。正是因为这个理念,刘强东的每一次融资,都会找六家公司。


其实,这六家公司中,随便一家都有可能拿出所有的融资费用,但是刘强东不会同意,因为他必须分散每家的股份。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如果当初,南孚能够有这样的坚持和觉悟,就不会被外资折腾这么多年。


注资之初,中方的51%股份尽管比外资的49%股份多,但是谁也无法保证,在资本的运作之下,中方诸多企业中共同持有的这51%是否会发生变故。


因此,即便注入外资,南孚也应该要自我掌控绝对的股份。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权人,一旦开始急功近利,企业发展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如今,南孚虽然重新回到了中国人自己手里,但是发展依旧是不温不火。


南孚最受欢迎的电池是干电池,即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南孚五号”“南孚七号”。在同类产品中,其价格低、口碑好,一直被消费者认可。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但是近些年来,南孚干电池的市场和销量也在不断萎缩。


一方面,随着技术革新,各类新型电池层出不穷,以碱性锌锰电为主打材料的南孚电池被冠上了“不环保”的标签。


另一方面,家用电器、玩具车等主要干电池应用场景中正在涌入新型电池,干电池的应用场景全面萎缩,即便是全国干电池行业,也普遍处于萎缩状态。


为此,南孚开始转变策略,也开始进军周边市场,比如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电池,甚至还涉猎手机数据线、充电线等领域。尽管这些领域与南孚电池有一定相关性,但其与南孚的核心技术大不相同。


在锂电池领域,电子产品公司的优势远比南孚公司要大,南孚如果想要对锂电池、新能源入手尝试,几乎相当于一个全新领域。


相比之下,南孚花费大精力都未必能够分到电子产品的一杯羹。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从2014年到现在,南孚电池依旧没有做出什么令人瞩目的成就,仍然躺在干电池行业第一梯队上啃老本。


但是,在如今新能源、新技术横行的时代,这样的老本也啃不了几年。网友们的骂声,倒也不是真的仇视南孚企业,只是怒其不争,希望它能够有所改变,撑起民族企业的牌子。


其实,在当今的发展态势之下,距离电子产品应用场景较远的南孚,在重新思索出路的时候,可以从熟悉的应用场景入手。

最没骨气的民族企业:中国第一,却5次卖身,它是如何毁了自己?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电池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有电动车、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户外电源等领域。


未来将是新能源的世界,这些产品与南孚原有的销售渠道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如果南孚能够从这个方向打开一个突破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机遇。


曾经,南孚被外资控制时,失去了向国际市场扩展的机会。如今,新能源的窗口再次向南孚招手,曾经的小电池巨头如果能抓住机遇,摆脱多年外资控制的阴影,依旧有望重回当年民族骄傲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中国   南平   民族   干电池   企业   销量   控制权   新能源   中方   生产线   外资   骄傲   电池   股份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