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序言

葛礼平,南京藤野建设工程公司董事长,中国机械租赁行业协会联盟顾问、南京吊装荣誉会长,坐拥风电、钢铁、石化等产业客户,可谓是南京吊车租赁界的风云人物。从1976年入行以来,40余载如一日专注吊车领域,对行业及市场有着不可多得的理解与认知。在市场环境并不乐观的当下,71岁的葛礼平愿意用自己独有的逆向思维和人生经验谱写一个新的传奇,分享给行业同仁。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专栏作者

葛礼平,中国机械租赁行业协会联盟顾问、南京吊装荣誉会长、中租联专家库成员、南京藤野建设工程公司董事长。

百篇回忆录

诚信做人

解放前,我们家在锥子山上开了杂货店和鱼行,鱼行生意不好,龙潭属水乡,北邻长江,鱼虾盛产,每天收来的鱼虾很多,也很好,可惜到了晚上下市也卖不掉,浪费许多。

一天父亲在下关火车站看到一篓篓的鱼虾发往上海十六铺鱼市场,他曾读过几年书,记下鱼篓上收货人地址,回龙潭后也发了几篓上好的长江鱼虾到上海试试。

不几天,上海的信到,鱼款也到了,并夸长江鱼太好了,鱼款也是几倍价格。

从此,销路大开,四乡包括江北的鱼都被我们家一篓一篓地送到上海。我们家也成了小镇上很有钱的人。

上海这个老板虽然没见过面,但那个年代生意人很诚信,做了十多年生意,就是不差你一分钱,直到解放以后,生意不做了,两个生意人才见了面。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龙潭老街

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做生意不要差人一分钱,现在我也做生意了,不差客户一分钱,好像应该的,很自然的事。

现在直到我的生意越做越大,我才真正明白,做生意原来要诚实,首先要做人,才能做大,数一数吊车行业里,凡是做人好的都做的很大,反之,我们也看到了,关门跑路的也不少。

善有善报

有人常问:当年为什么你们老葛家没有下放到淮阴,家庭成份高的人都去了苏北,你们葛家可是龙潭有名的大户,资本家啊!

这里有个故事,1950年的一天上午,我们家锥子山店对面黑桥上,有一群乡下人送葬,棺木停在桥上(南京地区有个习俗,棺材只能停放在桥上或山上,路上不可以停放),我妈上前一看,原来是乡下的一个远房亲戚去世,我妈这个人一惯好心肠,见不得人可怜,慌忙安排大家吃喝,并给了死者儿子一些钱,这个孩子无父无母已是孤儿了。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这个名叫腊狗子的孤儿就再也没见过,我妈也忘了这事,按我妈的话,在锥子山开店不知道帮了多少人,记不过来了。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1970年南京大下放,镇上通知葛义发家第一批,名单已送到区里批去了,我们家也收拾收拾准备去苏北淮阴刘老庄了。

奇怪的是一批批人走了,小小龙潭街快走空了,葛义发家的下放通知书迟迟未到。

当时军代表、父亲单位商革会领导很是奇怪,多次与区里交涉无果,这个资本家竟然留了下来?

哈哈,原来区里主管下放的就是那个腊狗子。

腊狗子那一年葬母后就报名当了志愿军,上了朝鲜打仗去了,二十年后是个营长,恰恰是他主管栖霞区的下放。

所以善有善报,人要总做好事。

父母的行善一直在影响着我,对人要善良,把公司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为什么有的员工跟着我干了二十、三十年不离不弃,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因为老板还算是个善良的人。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父母及兄弟姐妹在老家司门桥合影

妈妈的金袋子

父亲读书的时候,学校里有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其实在江浙一带党的地下组织活动是很普遍的,因此父亲受到最早的革命启蒙教育,他曾对我说过,学校里老师有几个就是地下党。

解放以后,父亲就很自然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而且是个积极分子,抗美援朝时政府号召给志愿军捐飞机大炮,他第一个走上主席台,捐了一大笔钱,是当时捐款最多的人。

后来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又当上了村长(一个村约有近千户人家)。

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他非常痛快地交出自己的商店,交出全部生产资料。

这还不算,他找出家里全部金银细软装了一大铜盆,正准备上交,这时我妈妈总是觉得哪儿不对劲,就顺手从盆里拿了一袋金子,里面装有50只金戒指,兴冲冲的父亲想阻止,已晚了,母亲紧紧地将小口袋捏在自己手里,父亲只好作罢。

1956年夏天,公私合营后,我的家什么也没有了,店没了,钱没了,什么财产都交光了,靠父母两人每月工资收入一共73元,供全家人生活。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母亲与小妹、女儿合影,1979年于宁波

只剩下妈妈那袋金子。

如果问我小时候有什么最深刻记忆话,最最清楚记得我们一家人离开商店时(店是我出生之地),天上刮着台风,地上下着大雨,一家人湿淋淋离开这里。

1957年风调雨顺,中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上最好水平。

1958年大跃进了,开始“左”得厉害,经济实际在下滑。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突然降临,一夜之间饥饿开始了,饿是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永远的痛。

我家当时老少13口人,人太多了,仅靠父亲母亲微薄工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饿是家庭中每天的主题,豆渣、米糠饼、胡萝卜、飞机包菜,凡是能吃的全部往肚子里填,还是填不饱,九个孩子每天饥肠辘辘,而且个个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

幸好安徽芜湖米市悄悄地开放了,黑市米也流向了南京,为了救命,只好高价买黑市大米。五元钱一斤大米,对于月收入73元的我们家根本就买不起的。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母亲晚年不肯离开老家

一天我放学回来,一个远房亲戚送来一袋大米,倒在我们家的大盆里,大约有四五十斤,妈妈从她的小金口袋里掏出了一枚金戒指,这位亲戚笑着接过戒指就走了。

从这以后,每顿饭可以吃得稍多了一点点,尽管也饿,但好了许多。

可怕的饥饿年终于熬过去了,我们家九兄弟姐妹全部健康地活了下来。

但是妈妈的金口袋已空空如也,50只金戒指换了50袋大米,救了全家的命。

吊装大佬葛礼平人生笔谈(二):从生活中学到的生意经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幸福的一家人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淮阴   苏北   龙潭   大佬   锥子   笔谈   鱼虾   生意经   长江   吊车   南京   上海   大米   家人   父亲   生意   母亲   妈妈   人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