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都说针刺实验是检验电池安全最严苛的实验,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要求钢针垂直贯穿单体蓄电池后,需停留在蓄电池中观察1小时,不爆炸、不起火。

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而新国标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规定的:电池包或系统在由于单个电池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5min,应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即为乘员预留逃生时间)。

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可以发现,新国标取消了针刺实验作为电芯热失控的触发方式,只需保障用户的逃生时间,是因为电池针刺测试不能验证电池的安全性,没有存在的意义吗?

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其实不然。针刺实验模拟的不是电池包被外界碰撞扎破的情况,而是在面对电池包内部短路时的防护能力。因为电池内部热失控造成的自燃问题也不在少数,所以针刺实验对于检测电芯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

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只是在新国标的标准下是否能够通过已经不再重要,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整个系统层面的安全。关注系统安全没毛病,但是不应该将电芯的安全与系统的安全看作是一对矛盾体,保证电池内部安全,再加上外部防护和安全措施,才能更好地降低电池自燃的风险不是吗?

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相信通过针刺实验的电池也会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动力电池针刺实验有没有实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针刺   包被   钢针   乘员   严苛   不在少数   国标   蓄电池   电动汽车   防护   电池   意义   动力   时间   系统   动力电池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