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2016年5月的一天,浙江省台州市前礁村,有个叫杨念智的村民一大早起来准备动工。像往常一样,他走过长潭水库西边,来到一处静谧的山坳,开始指挥工程队的人挖掘地基。他计划是在这里给父亲盖一座房子。

正当施工之时,突然听到咔的一声巨响,杨念智被吓了一跳,赶忙下车来检查。只见一块暗红色的巨石出现在眼前。

他充满了疑惑,但又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打电话联络自己的哥哥。

在杨念智的哥哥赶到现场后,读过书的哥哥一眼判断出这是一口几百年的棺木。他们怀疑可能是挖到了大墓。

因为担心里面的东西会被盗走,兄弟俩合计一番后立即报了警。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5月3日上午9点,当地公安局接到了报警的电话。由于从来没有处理过类似的案子,就紧急联系了当地的博物馆馆长罗永华。

罗永华带着相关人员和技术设备,赶到施工现场。经过一番详细的勘查后,确定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古墓。

一次不起眼的施工竟挖出惊天大墓,墓主人的身份显赫令人咋舌。当专家意图挖掘古墓抢救文物之时,却被古墓后人亮出族谱阻止挖掘。

这座古墓究竟掩藏了什么世间珍奇?能否用今天的技术揭开墓主人的神秘面纱?

技术人员开始清理棺木上的浅层泥土,他们发现了这个古墓长约5米,宽约3米。

墓顶横向排列着暗红色的巨型条石,按照惯例,现场的人员对周围进行试探性的发掘。

很快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意外发现另一座残旧的棺木。专家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夫妻合葬墓。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经过对棺木上方泥土的清理,两具棺椁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杨念智最初看到的那块血红色巨石,就是压在棺椁镇棺的条石,是在墓主人下葬时故意涂成的红色。而用大石头压住棺椁,也是为了提防盗墓贼的侵袭。

因为年代久远,经过时间和风雨的洗刷,女棺早已破损不堪。经过技术人员的清理,在一片污泥中逐渐露出几块细小的人骨,可以推测是墓主人的。

按照以往经验,大家对这个损坏严重的墓穴,背后的墓主人身份及棺木里的东西,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然而就在下午,幸运之神再一次地眷顾了他们。女棺前方的泥土底下,露出了一块完好无损的墓志铭。

根据这块墓志铭可以初步确定,墓主人叫李氏,于南宋庆元元年去世,次年下葬于黄岩县靖化乡。从碑文来看,这是墓主人的丈夫亲自为妻子写的铭文。并且在落款出,工作人员发现了他的名字:赵伯澐。

这座夫妻合葬墓,是距今已有800年的南宋,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红棺,便是李氏的丈夫赵伯澐。

然而就在此刻,刚确认了棺木主人的身份,正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时。罗永华接到了通知,清理工作可能要被迫停止。

因为一个奇怪的男人出现了,他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立即停止挖掘。这是他们家的祖坟,所有人都没有权利挖自己家的祖坟。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从包里拿出一卷厚厚的族谱。族谱古旧落满灰尘,可以看出是有很多年头了。而族谱的封面赫然写着《西桥赵氏宗谱》。

专家接过族谱开始细细的翻看,不看不知,一看竟吓了一跳。原来墓主人赵伯澐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7代子孙。

而眼前这个阻止他们开墓的男人,正是赵匡胤第36世嫡孙,名叫赵文喜。显而易见的墓主人是宋代皇族,赵文喜也是实打实的皇族后裔。

专家在惊叹的同时,开始仔细研究族谱上的文字,发现里面花了大篇幅记载了赵伯澐在此筑桥之事。

这一发现让专家豁然开朗,他赶忙拿出从拍卖行里收购的,清代出版的《黄岩县志》进行详细对比。其中关于赵伯澐这个事件的记载竟然一字不差。

文中记载的这座桥,就是现在黄岩县城里横跨西江的五洞石桥,在场的很多工作人员都住在这座桥的附近。

这个令人惊叹的发现,让专家们越发觉得此次挖掘任务的重要性。

按照国家历史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这个遗存在地下近800年历史的古墓,是属于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由国家来进行保护,或者由国家指定专门的保护机构进行考古发掘。

不能仅由家族来处理,而是交给国家组织安排。

于是经过多方劝说,耐心的解释后,男子不再纠缠,同意了考古队的挖掘工作。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一座破土而出的古墓,一卷代代相传的族谱,一行字迹斑驳的墓志铭,一座沧桑的古桥和一本偶然所得的清代县志,这些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的碎片,在机缘巧合中逐渐将800年前的历史,整合在了一起。

当墓室的边墙拆开之后,准备安排吊车起吊时,却被人抬手制止了。

他表示棺内可能存在大量的积水,一旦用电钻在完好的棺木上打孔,极大可能会损坏内部的文物。

晚上10点,工作人员在靠近棺木的底部钻下了第一个孔,有水流出。接着又打了几个孔,如猜想的那般,棺内的积水如涓涓细流从孔里喷射而出,足足了流了一个晚上。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等到棺木的水流尽后,可以进行开棺了。于是他们将棺木小心翼翼的装上车,运回到了博物馆。

赵伯澐的棺木雕漆精美,纹路繁复众多,制作精良,摸上去光滑平整,竟找不出任何缝隙。

于是一个自称做过棺木制作的工作人员,上前围着棺木走了一圈。经过一个小时的观察,他发现棺木上有一处微微下凹的朱漆表面。

为了不破坏棺木内的整体结构,他沿着这个朱漆表面,小心翼翼地嵌入一块薄薄的木片,初步将棺盖和棺体分离。

随着木片的逐渐渗入,棺木四周的缝隙慢慢显露出来,经过一番努力,棺盖和棺木终于松开了。

一旁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即将四个角垫好,勾住棺盖后,用力向上抬升。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意外。棺木内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始终不能将棺盖完全脱离。

经过仔细的观察后,有人发现棺盖内壁紧紧连着一床丝绵被。

现场的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汪自强,立即找了把油漆铲子,用铲子将那个油灰部分分离出来。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他十分小心,因为不能和衣服连在一起。

经过几个小时的细致工作,到5月5日晚上11点,汪自强终于将粘连的部分成功剥离。沉重的棺盖随之被打开。

那一瞬间,大家都被眼前所见的景象惊住了。即使现场有许多考经历过古大场面的人,此刻都不发一言。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棺木里边满是丝织品,盖在最上层的丝绵被经过整理,发现竟然有三床。被子揭开后是陪葬的各种服饰,再到底层才是赵伯澐穿在身上的丝织品。

这些挖掘出的丝织品保存完好如新,棺内的一切仍是刚入殓时的模样。

厚厚的丝绵被下,赵伯澐穿戴整齐,安详的躺在棺内,头上一顶官帽,帽子有部分弯曲,身边还环绕着许多丝织物。

800年的岁月变迁,除了肉身已腐,棺内一切完好如初。

经过一夜的搁置,等到棺内的未知气体和水银全部三进后,专家们开始了紧密的提取和清理工作。

令他们担忧的是,文物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还能顺利提取吗?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最先提取的是被子,被子揭开后,一具裹满了层层丝绸服饰的尸骨,完整地裸露出来。在工作人员小心取出头骨后,惊讶的发现头骨两侧有件精美绝伦的玉璧。

玉璧串联的四代没有丝毫损害,仅是被尸体腐化后形成的物质浸染成了黑色。

其中一个浅绿色玉璧上刻了一层细小的文字,上面写着“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廷修金簶道场...... ”

这简直是奇迹般令人震惊的发现,因为这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

也许有人不太熟知这个名字,但他的孙子是著名的诗人、帝王——李煜。因此它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经过10多个小时的提取,考古人员共获得了20件丝绸和衣物,一面铜镜和一个香盒。

浙江村民发现古墓,打开一看竟是宋太祖后人,专家:国家依法保护

专家仔细地将赵伯澐身上的衣服小心解开,惊奇地发现他竟穿了春夏秋冬8套衣服。除此之外,还发现他的手上拿着一块帕子,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串佛珠。

此次古墓里,共出土了76件丝绸,包括8件上衣,8条裤子,1双布袜和1双布鞋。

这些织品囊括了绫、罗、纱、绢、刺绣,每一件都华丽低调,彰显了皇家的尊贵。被专家们称为“宋服之冠”。

之后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考古专家挑选了赵伯澐最具代表的衣物进行展览,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和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这件来自800年前的南宋服饰,在展览上一经亮相,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人们无不被此制作精湛的手工艺深深叹服。

这也正是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璀璨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古墓   棺椁   丝绵   丝织品   发现   专家   国家   族谱   棺木   墓志铭   太祖   浙江   完好   后人   村民   丝绸   工作人员   主人   工作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