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嗨大家好!我是商业圈的店小强!


海底捞营收涨了,股价却跌了。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


如果你长期关注火锅行业,那么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趋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两大火锅龙头——海底捞和呷哺呷哺正在跌落神坛。


那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海底捞吧。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提起海底捞,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它的服务,海底捞的服务态度好到让你看着都觉得累,哪怕你喝口水,刚喝半杯都会立马有人帮你满上。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品牌,还是在两个月内亏损近两千亿。


股价与市值一路狂跌,负面舆论层出不穷的海底捞,不久前发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预告,似略有挽尊。


报告指出,预计上半年实现收入约2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8亿元增长约104%;净利润约为0.8~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净亏损约9.6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不过,即使收入净利双双回升,资本市场的反馈却有些值得玩味。业绩预告公布当日,其股价却出现断崖式下跌,截至收盘跌幅为16.69%,最低跌至29港元/股。


海底捞股价一直徘徊在29港元附近,与上半年85元的高位相比,股价暴跌63%这属实是有点惨烈。


一时间,许多海底捞沉入“海底”的声音层出不穷。海底捞股价为何大跳水?“火锅茅”的增长神话破灭了?



01

蒙眼狂奔的巨大代价


疫情之下,张勇完成了一场“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冒险。2020年,海底捞以平均每天开1.49家新店的速度,净增530家门店。


扩张必然会直接拉动营收上涨,但新店只有熬过回报周期后才会开始盈利,海底捞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便不难理解。


逆势扩张源于创始人张勇过于乐观的判断。他认为疫情在2020年9月基本可以结束,提前布局可缩短企业“恢复期”,以较快速度与较好姿态迅速投入战场,争夺“报复性消费”的顾客。


这也是与对手拉大差距的好时机,线下店关店不断,好地段物业放低身价招商引资,此时提升市占率的性价比很高。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但在疫情期间扩张,本就是过于自信、并不明智的举动。张勇低估了疫情的反复性。


实际的情况是,疫情在反弹与缓解之间反复横跳,报复性消费迟迟未到,消费者捂紧了手中的钱袋子。疫情下,新店的回本周期被拉长,由于扩张速度陡然上升,人才储备难以跟上,新店的成熟期相应更长。


张勇在交流会上也坦然承认了判断失误:“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做出扩店计划,当我意识到问题时已经到了今年1月,等我做出反应时已经3月了。”


盲目扩张延长了海底捞的危机期,预期之外的成本需要填补,牵扯了海底捞恢复速度和精力。



02

商家将手伸向了消费者


但近年来,海底捞翻台率不断恶化,2017 年和 2018 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均为5.0 次/天,2019 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下降到4.8 次/天, 2020 更是下滑至3.5 次/天。


即使在疫情好转后,海底捞的翻台率仍在一路下跌。2021年海底捞3月份的翻台率为 3.5 - 3.7 次,4月已经低于3次,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根据国信证券测算,3 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可以认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在翻台率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企业们便将手伸向了消费者,试图通过提价来牟取暴利。


这两年,“海底捞花式涨价”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比如“减量不减价”“牛肉粒替换成大豆素肉”等等。


口碑滑坡、负面缠身,海底捞正在失去用户。


张勇对此似乎并不担忧。他认为消费者很难洞察,“说海底捞不好吃,可能是嫌价格贵”。交流会上,张勇还揶揄自己不花钱长期占据各大头条,别人想上都上不了。



03

服务至上与高薪员工


张勇不止一次对外界强调,海底捞业绩下降的核心问题出在内部管理上。


所有人都知道,海底捞能够发展起来靠的就是它的服务态度,但是这样的服务态度就需要工作人员极为辛苦的去提供。


他们的工作态度可以说是看着都累,想要鼓励他们长期保持这么辛苦的工作模式,就只有用高薪资和奖金来作为奖励。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餐饮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注重服务精细化的海底捞人员密集度更高于平均线。在疫情之后,海底捞大规模扩张,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在签约之后又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人员。


海底捞在去年一年计划开业店铺的一半,就是由于自身的工作人员不足。


另一方面,海底捞最引以为傲的“服务”也正在失去竞争力。


刚开始,大家对海底捞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感充满新鲜感,但是时间一长,就产生了满满的“被打扰感”。


更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过度的服务势必意味着额外的人力支出,最后又要消费者来买单。据内部说法,海底捞平均每个新人的招培成本在1400-1800元,完全独立还要500多元,这就是吃一顿海底捞为啥这么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就像之前网爆一女子17元吃海底捞引发热议,对此海底捞回应“不区别对待,不设低消”,这也倒符合海底捞一贯服务至上的理念,但网友一句话戳中真谛:“不然海底捞还能怎么说?”


这一小小舆论事件,也暴露出海底捞极致服务理念背后,其实暗藏祸根:“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大众把你捧上了神坛,那就必须有承接住这份荣誉的实力。


尽管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早在多年前就可以削弱“服务”之于海底捞的重要性,但人们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如今海底捞的“贴心”服务已经开始走向极端:顾客因海底捞的过度服务被搞得无所适从,异常尴尬的情况时常被人们拿来调侃。


不得不承认,服务主义带来的反噬正日趋显现,曾经的行业服务标杆在顾客心中的完美形象一再大打折扣。可以说,对海底捞而言,成也服务,败也服务。


海底捞沉入“海底”,海底捞大势已去?火锅行业要变天?

图片源于网络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海底捞很难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去运转庞大的组织架构。


海底捞目前无法做到用一套制度平衡以上各项指标,张勇也坦言这些问题将来也不一定能解决。但寻求扩张、追求门店密度的海底捞,又亟需一套完善的制度去维系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这是张勇的难题,也是海底捞的矛盾。


更多内容干货尽在店小强

点点关注不迷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海底   新店   火锅   报复性   大势已去   行业   神坛   疫情   股价   服务态度   业绩   顾客   消费者   速度   图片   科技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