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数据曾被国外垄断,如今北斗珠峰“首秀”国产设备主担纲

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世界之巅迎来新的登顶者——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这是时隔15年后,我国再次测量世界最高峰高度,备受关注。攀登珠峰有风险,有高科技的加持,为何一定要靠人力测量?

机器人无法进行峰顶作业

早期的珠峰测绘多在无人登顶的情况下进行,传统的交会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有可能出现偏差。

这是因为珠峰峰顶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平面。从山脚下的各观测点瞄准峰顶测量,目标点难以一致。因此,必须由人将觇标带上峰顶。有了觇标,在山脚下布设的观测点就能更精确地照准峰顶的测量目标,从而测得精确的角度和距离。

珠峰高程数据曾被国外垄断,如今北斗珠峰“首秀”国产设备主担纲


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测量峰顶高程的精度,远低于大地测量方法,而且只能测出雪顶的高程。珠峰高程测量将综合运用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测量、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等多种技术。其中,GNSS接收机、雪深雷达、气象测量和觇标等仪器都需要人携带至顶峰。

珠峰峰顶大风多,气流不稳定,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尚无法在峰顶恶劣环境飞行。此外,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机器人操作精密测量仪器的先例,峰顶作业更无可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用于珠峰测高

珠穆朗玛峰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高峰和地球之巅。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珠峰高程数据一直被国外垄断。

从1966年我国第一次对珠峰进行实地测量起,每一次珠峰测量都代表着中国测绘技术和作业方式的新突破;1975年,国测一大队8名队员与军测队员、登山队员向珠峰进发,在物资和装备都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连续奋战80多天;1992年,我国首次将GPS技术用于珠峰高程测量;2005年,测量人员携带双频GPS登顶进行实测并用冰雪雷达探测仪登顶,首次揭开峰顶神秘的冰雪厚度;1975年和2005年,国测一大队曾两次精准测得珠峰“身高”,分别为8848.13米和8844.43米。现在,中国测量人员又一次向珠峰之巅发起冲锋。

和之前相比,此次珠峰复测关键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二是国产测绘装备全面担纲。这是彰显中国测绘技术实力的重要时刻。

珠峰高程数据曾被国外垄断,如今北斗珠峰“首秀”国产设备主担纲

第三次测珠峰用国产设备,非常有意义,能在世界最高峰的高程测量中应用北斗系统,这是中国测绘人的骄傲。2005年,我国首先测得珠峰顶峰的岩面高程和雪深数据,当时使用的雪深雷达是外国设备。北斗系统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导航系统,还具备“区域增强”和“短报文”功能,这一点GPS并不具备。北斗系统的区域增强功能,可以使亚太、特别是中国区域可接收信号更精准,可用性更高,盲区更少。“短报文”功能,即使是普通人也能跟北斗卫星发短信,人和北斗卫星轻松实现对话。此次珠峰测量任务中,国产设备担当重任,其可靠性和精度相较于15年前的测量有了质的提高。

柏华岗担任此次珠峰高程测量队综合协调组的组长,他曾3次参与珠峰高程测量工作。“与以往相比,此次珠峰高程测量,GNSS系统将实现多星座联合观测,定位时间更短,测量更为准确。”

珠峰高程数据曾被国外垄断,如今北斗珠峰“首秀”国产设备主担纲


据了解,测量队总共投入了多套GNSS系统,分布于珠峰峰顶、交会点、大本营等区域。通过GNSS系统获取的大量翔实的数据,将有助于后期的测算。

柏华岗表示,以前GNSS系统大多由国外生产,现在国产设备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配合北斗系统使用的GNSS接收机大多为国产设备,具有轻便、稳定性强、适合恶劣环境等优点,且是国产仪器中精度最高的设备。同时,还具备接收多星系统数据的功能。

今年珠峰高程测量将使用国产雪深雷达,该设备能同时获取位置信息和雪深数据,兼具卫星大地测量和雷达系统的功能,而且轻便、易携。

此外,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均为国产仪器。我国最新的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成果也应用于此次测量。同时,也将运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提升测量精度。

珠峰测量是受到世界瞩目的国家大事,是彰显国家科技实力的硬核亮相,此次高程复测让世界看到国产测绘装备的硬实力和高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华网、长江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高程   珠峰   北斗   数据   设备   作业   峰顶   重力   中国   精度   测量   国外   功能   我国   系统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