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院士:华为不会“无芯可用”现有技术仍可造出14nm芯片

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的芯片禁令将于9月15日生效,台积电届时也将断供华为5G芯片,9日又传出三星、海力士也即将断供……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表示,中国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整体上已经从“不可用到可用”进入到“可用到好用”阶段,且已从单项产品的研发进入营造生态系统的阶段。他认为,华为不会面临“无芯可用”的困境。

倪光南,1939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参与联想早年的创办,担任过联想的总工程师。

倪光南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倪光南院士:华为不会“无芯可用”现有技术仍可造出14nm芯片

倪光南9月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信创黄埔论坛”上表示,中国的信息产业和美国有一定差距,但整体上并不是特别大。

他指出,目前短板主要是在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以及大型基础软件方面。如果能整合国内资源,利用好人才和市场优势,“突破这些短板,并不会需要很长时间。”

他以华为芯片封锁事件为例指出,虽然中国芯片产业在7nm技术上受到制约,但是依靠中国现有的技术,依然可以制作出14nm或28nm技术的芯片,这对华为来说是一条出路。

另外,对于光刻机,倪光南表示,中国其实已经有了28nm的光刻机,这对华为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虽说短期内还做不到7nm、5nm的先进制程芯片,但其实这也只能影响手机业务,因为大部分科技产品使用14nm、28nm芯片已经绰绰有余。

对于信创产业发展,倪光南院士认为,目前国内信创发展整体上已经从“不可用到可用”阶段,进入到“可用到好用”阶段,从发展的形态和业态来说,已经从单项产品的研发进入到营造生态系统的阶段。不仅是办公系统,在通信、能源、金融、民航、教育等重要领域都需要加强信创工作。

倪光南说,信创产业发展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而是成千上万的企业和无数应用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信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信创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把生态做好,硬件软件相互结合好。

华为计算产品线鲲鹏领域副总裁郝应涛表示,目前国内有很多的基础软件,但资源比较分散。希望在短期内通过信创项目的合力,在技术上形成共建共享,从而加快国内基础软件整体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三星   华为   国信   芯片   光刻   单项   院士   目前国内   中国   生态系统   阶段   计算机   基础   国内   工作   技术   科技   软件   倪光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