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

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吗?婚恋一定要门当户对吗?年轻人可以借钱花吗?如何评判一个商业模式是好的?不做金融行业需要学金融吗?金融是你我都该补的通识课吗?中国金融市场为什么发展艰难呢?这些与现代人类息息相关的话题均出自《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一书。

6月23日,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最受企业家推崇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陈志武的《陈志武金融通识课》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举行。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李成才作为嘉宾与陈志武教授,就一系列社会问题从金融逻辑的视角进行了探讨。该书由博集天卷与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金融的历史功绩入手,通过养子防老、礼法之争等实际案例,深入解析金融对普通人的意义、文化背后的金融逻辑,并系统介绍不同金融市场、投资理财和商业模式话题。

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

中国社会需要补的金融通识课

从1986年去耶鲁大学读金融开始,陈志武教授已经学习、研究、教学并从事金融行业32年了,却一直遗憾于没有一本合适的金融学通识读物来帮助大家了解金融的全貌。

谈起大学里关于金融课程的书籍,陈教授说,以往的金融书侧重技术研究,不谈金融的社会价值,也不教你如何从金融视角去理解历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经济学教材又很少谈金融。基于这样的现状,陈教授决定自己写一本金融通识书,避开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以通俗的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一书中引用大量案例,基于历史视角来帮读者建立金融思维,以更经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背后的运转逻辑,升级自己的认知模式。比如,书中谈到,过去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富有而不幸福,关键还是缺少金融通识,没有把控金融手段获取财产性收入。毕竟靠硬工资是很难实现财富自由的。

在发布会现场,陈教授告诉大家,金融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入门,在香港,高中生已经有了经济类的常识教育,内地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中学生、大学生、年青人熟悉金融,减少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金融困惑。

陈教授谈到,现代金融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到今天已经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是细看之下,很难说人们对金融的认知完全到位。最为典型的是A股市场。虽然中国股市于1872年就开始,至今已建设了近一个半世纪,但似乎也没几个人对股市满意,尤其是股民,更没太多好话可说。到近几年,又出现“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区块链金融”等一波一波的新名词、新热点,从监管层到业界、到普通大众,都被搞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结果是投机四起,许多无辜大众受骗受损。为什么这个社会办不好股市、顶不住金融炒作呢?陈教授认为,在根子上,还是因为金融通识教育太少。

陈教授进一步解读说,以前,高中侧重数理化、大学偏重理工,那注定了中国经济只能靠投资驱动,经济结构必然以工业制造为重心,同时,品牌建设被看淡,服务创新被忽视,金融发展就更是乏力。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的教育内容与经济结构也是如此。可是,随着美国经济从工业制造转向创新驱动、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迈向80%,尤其是金融和医疗服务两者加在一起几乎占经济的半边江山,美国中学和大学教育也跟着转向通识:中学大学注重通才,而研究生阶段才着力培育专才。香港也是根据经济结构需要而设置教育结构,金融业是经济的中心,金融通识教育也因此从高中做起,最好是人人懂些金融。在陈教授看来,教育内涵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创新型中国经济需要更普及的金融通识。

实际上借钱花也是在改变未来

年轻人作为比较缺钱的群体,各类需求较大,除了家里帮衬和微薄工资,只能借钱花。但因为自控力有限,加上部分贷款形式的法律约束不够,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那么年轻人到底应不应该借钱花?

活动现场,陈志武教授针对当下年轻人“借钱花”的现象发表了一些意见。他说,自己刚上大学时,助学金加上兄长的支持,也只能勉强顾上生活,买书、零花的钱少得可怜,但那时学习、积累人力资本和谈恋爱的需求又很大,常常很苦恼。而现在,财力相对充裕,却已经没有了太多的金钱消费需要。对比这两个时期的需求和实际财力,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花未来的钱,改变今天的生活。

在一些观点看来,借钱花只是“透支未来”,但实际上借钱花也是在改变未来。很多年轻人啃老,让家里买房买车,一方面剥夺了父母那一辈的部分自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自食其力”的斗志。在陈志武教授看来,通过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合法途径,扩大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选择范围,奋发向上满足自己的真正需求,获得人生某一阶段的自由。这是最为显见的金融的社会价值,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这显然也是思维的升级。

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

通过对一系列社会话题的金融解读,很多传统社会的习俗和做法有了新的解释。

谈及养子防老的问题,陈志武教授认为,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会牺牲掉下一代人的选择自由。关照父母应是出于一种自愿,而不是被要求和命令,因为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人与人在一起生活久了会产生感情,自然会好好照顾父母。陈志武说,“如果我们明确知道生小孩是为了给自己提供未来的生活保障,就像我们买股票,买保险投资一样的话,在我看来,基于这种目的生小孩是对于人的生命的一种不尊重,是不道德的。”

王巍则认为,一种好的经济制度不要把下一代人绑架在道德问题上,不让下一代做承诺,应将养老这类问题从道德层面转化为社会机制,如养老金等。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不仅照顾自己的父母,如果做得好,还可以照顾社会上很多其他的父母,这种机制形成之后,大家会更从容一些。同样,它并不涉及到个人道德评价。

当谈到婚恋要不要门当户对的问题时,嘉宾李成才表示,一提到婚恋就会自然联想到爱情,谈爱情是最没有答案的一件事情,走到一起的爱情都是世俗的,伟大的爱情都是走不到一起的。李成才说,“我原来给婚姻下了一个定义,两个毫不相关的人在人生某个阶段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一致,然后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但人生是由若干个阶段,若干个问题来构成的,未来还是否能达成一致,是不断妥协的过程。”

而陈志武教授则补充道,“爱情”在中国社会里是20世纪初才有的概念,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婚姻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历来就是一个交易。原来的人类解决未来的风险挑战、生老病死问题,没有别的化解风险的手段,只能通过两个人结婚,组成一个家庭,形成一个家族,家族越大,家族内部互通有无,进行风险交换的空间就可以更大。所以,要感谢金融市场给我们带来的在婚姻家庭之外解决风险挑战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一来,婚姻会更多地基于爱情,而不是基于利益的需要。

通俗权威,一本适合所有人看的金融通识书

陈志武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默顿·米勒奖,2006年被《华尔街电讯》评为“中国十大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著有“金融的逻辑”系列、“财富的逻辑”系列、《24堂财富课》等畅销书。

以往谈金融都避不开理论和数学模型,陈志武教授则认为金融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跨期价值交换,让未来和今天的价值进行兑换。在新书《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中,陈志武教授依循历史的演化,以41万字的通俗语言,运用丰富的实际案例和20余年的常春藤名校授课精华给大家补了一堂金融与社会关系的课,帮助读者快速梳理金融的逻辑,打开通往财富自由的思维之门。

如果你还觉得金融晦涩难懂,那么,这本书将会告诉你,金融其实很简单。


编辑推荐:

巴曙松/冯仑/郭广昌/潘石屹/沈南鹏/徐小平等联合推荐

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

原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

浓缩20余年研究和常春藤名校授课精华,帮你养成金融思维

解“为何现代人勤劳而不富有、富有而不幸福”之惑

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养子   不道德   耶鲁大学   婚姻   爱情   两回事   经济结构   通俗   逻辑   年轻人   教授   父母   未来   自由   金融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