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昏暗的灯光下,杂乱的空间阴冷而又潮湿,因生意不佳,已许久没有露出笑容的店主让人望而生畏。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当你看到这张照片时,你内心的想法必然是避之唯恐不及。

画风突然一转: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温暖的光线下,货架上摆满了光泽亮丽的水果,英俊的店主目光如炯,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呵呵~


晚上打开WB,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外交部就BBC假新闻提出严正交涉#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这个假新闻的视频,具体有多带节奏,外交部其实说得已经很明白了。

比如用反恐演习的画面,来说中国“虐待”病患。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这样的张冠李戴,早已见怪不怪。

那作为一名摄影博主,BBC在文案脚本上的内容架构我无法多做评判。

这里想聊并且能聊的,是BBC的某些视频,是如何在影像上,带节奏的。


阴暗的曝光


先看看这部纪录片的截图。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有什么感觉?

两个字:阴暗。

几分钟的视频,如果你不开声音,不看字幕,只看画面,那么,就会给你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

而这种压抑,透过特殊的取景,会传递出一些别有用心的画面语言。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比如,武汉病毒研究所,特意压暗曝光,只取景门框和上面的几个字,色调让人不寒而栗,有没有让你想到生化危机?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里面的模特,通过压暗曝光,弱化暖光,取景集中于两个臂章,让其成为唯一醒目的元素,远处特意放两个人的阴影,这又想表达什么?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但同样是这些截图。

我仅仅是提高一点曝光,再对比看看?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不就是很正常的画面吗?


白平衡上手脚


再看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拍摄的是武汉的街头。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与之对比,我们再来看看BBC另一部,拍摄台湾省的纪录片,同样是反映抗疫。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出区别了吗?

武汉的街头,不仅昏暗,好像刚刚刮过了一场沙尘暴。

而台湾的街头,看起来就相当正常。

也许真的是因为武汉拍摄的时候天气不好?

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看。

下面这些人物的截图,来自另一部BBC的视频截图,反映的是疫情过后,武汉恢复正常,人民生活的状态。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有商贩,有游客,有抖音红人,大家都在对社会恢复正常表达喜悦。

但是,看着这画面,我怎么就突然想到了一部电影?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尤其是这位志愿者: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在疫情期间冒着危险,为很多医生护士理发,很感人。

有一些他在疫情期间拍摄的照片也以截图的方式放在了纪录片里。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可以看到,照片里的他面色红润,背景颜色鲜艳,

可到了视频里,他就面色苍白,毫无血色。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那咱们再反过来看台湾省的抗疫纪录片,7个字:面色红润有光泽。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同样是小商贩,怎么两岸的差距就这么大?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内地纪录片截图)


当然,在内地的纪录片里,也有面色红润: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一位在疫情期间失去亲人的亲历者,面对镜头潸然泪下,这时,BBC就一改冷色的画风,把人连带背景的色温色调调成了暖红色。

我们知道,红色通常会带给人一种躁动不安感,那么,这里用红色究竟想引导什么情绪,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有个很好的对比例子,来自日本导演竹内亮,他也拍摄了有关于武汉疫情之后的纪录片,里面也采访了一位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亲历者。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我们可以看看竹内亮用的是什么色调,

同样是面对镜头的哭泣,偏清冷的正常色调,会让人静静地聆听,细细地思考,也更感同身受。

所以,现在你还觉得,视频开头的昏暗无光,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吗?

同样,我把截图的白平衡调一下,你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取景构图上的选择


比对了几个BBC的视频之后,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在中国内地的取景,无论环境多么敞亮,拍出来都一定是很逼仄的,好像导演会想方设法的让环境显得杂乱。

室内的场景: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室外的场景: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都一样。

而中国内地之外纪录片的取景,却考究很多。

比如,一个记录疫情对特殊场所从业者的影响的纪录片中,台湾省的这位阿妹在家中接受采访,无论背景的选择,还是打光方向,看起来都令人舒服。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家中虽然杂乱,但利用深浅构图显得井然有序。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另外一部,菲律宾渔民的纪录片,是不是也明显能看出构图的手法?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反观内地呢?

除了乱,你找不到另一个词来表达。

当然,我也找到了为数不多的利用专业手法来表达画面的镜头。

比如远处的现代大楼是虚化的,近处的杂草是实焦的。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远处灯光璀璨的楼是实焦的,近处的人是又黑又模糊的。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这样的对比想表达什么?

都是玩摄影的,你懂。


另外,就是场景。

我们看内地的场景,多是用长焦,好像是以一种不被允许的视角拍摄,一方面,这会利用压缩让元素压缩,另外,也在无形中给人传达出一种态度。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再看台湾省记录片的场景,颜色鲜艳、大广角,给人一种很敞亮、开阔的感觉。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这样的对比是不是也挺值得玩味的?


所以看了这些,我想说的是,都说视频不会说谎,

但有视频,其实也未必就有真相。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事实,

只因为拍摄时的明暗、颜色、取景、构图的不同,

就能让你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最后,想用一张BBC的视频图片来结尾。

视频拍摄的是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

这个展览的展台照片,登上过很多新闻平台。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红色的旗帜、白色的隔离服,就像红十字旗帜上的颜色一样醒目,红得壮烈、白得圣洁。

但BBC将这个场景中的红色和白色进行了中和,就像给这个展台蒙上了一层灰。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色调,

所以无法理解这样调的用意是什么,

因为稍微懂点摄影的人,都不会这样去调色。

所以,还是给它调回来吧,

看过BBC拍的中国纪录片,我终于学会怎么“黑”别人了

这样看着,才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纪录片   台湾省   外交部   武汉   构图   红润   疫情   杂乱   面色   色调   中国   截图   场景   画面   红色   数码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