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can’t breathe”!美国种族大骚乱背后的阶层绝望


“I can’t breathe”!美国种族大骚乱背后的阶层绝望

Photo by Andre A. Xavier on Unsplash


1.“他们看不到我的SAT分数”


非洲裔美国人Kenny Wiley现年32岁,成长在丹佛的一个富裕阶层,邻居基本都是白人中上阶层。

Wiley说,他曾经一度认为,在当今的文明社会,自己的种族归属并不重要。

但这些年在美国持续发生的种族冲突,令他彻底打消了这种“天真”的念头。

“我成长在经济条件非常优裕的环境中。”他说,“但仍然可能因为我的人种、年龄和性别,在某些情况下,被别人认为是一个威胁。”

“当我走在街上,他们看不到我的SAT分数,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黑人。”

但从小生长在白人社区,Wiley也希望为白人辩解两句:“在我看来,大部分白人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对此浑然不觉。”

“浑然不觉”,或许才是最大的可悲。


2.“种族刻板印象”


这一次,一场空前严重的种族骚乱再度波及全美,甚至蔓延到了其他西方国家。所有这一切,都要源于46岁的乔治·佛洛伊德之死,以及一张20美元的所谓假钞。

5月25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佛洛依德在一家名叫Cup Foods的杂货店买了一包烟。店员认为,他付的那张面值20美元的钞票是假钞,随后报警。

佛洛依德在被警员制服期间死亡。其间,警员将膝盖顶在佛洛伊德的头部和颈部,尽管佛洛伊德苦苦哀求,仍旧无济于事。事件曝光后,再次挑起了非裔美国人对于美国警方的愤怒,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和暴力骚乱。

截至5月31日凌晨,美国警方在17个城市至少逮捕了1400名示威者。至少有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出动国民警卫队维持秩序。明尼苏达州目前已出动了4100名国民警卫队员,很快将达到10800人的部署规模。美国国防部也采取罕见措施,下令陆军将数支宪兵队部署到明尼阿波利斯市。

从1962年的密西西比骚乱、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1968年的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到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以及这次的佛洛伊德之死,种族对立堪称美国20世纪战后历史的一条主线。

尽管理论上,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的禁区,但在实际生活中,“种族刻板印象”却随处可见。比方说,白人和黑人对于警察的看法,就有着天壤之别。

有调查显示,某一年中,在所有年龄段的黑人男性中,有3%正在坐牢,白人的这个比例只有0.5%;每15名非洲裔美国儿童中,就有一人的家长在坐牢,而白人儿童的这个比例,则是每110人中有一人。

在反毒品活动中,黑人受到的打击更是严重得不成比例。以某一年加州的数据为例,在涉及毒品的重罪上,黑人男子遭到监禁的可能性,是白人男子的11倍。再加上惯犯的刑期会被加长,社会对监狱的普遍认知就是:那里充斥着黑人。

对于司法系统的“种族刻板印象”,甚至能够体现在许多小事情上:比如黑人更容易被拦下搜身、警察圈子里私下的种族定性,以及耗资巨大的“美式严打”。所谓“严打”,即警方会把大量警力集中到犯罪率高的区域——往往是黑人聚居区。

这些“小事情”,不仅持续加剧着社会上的“种族刻板印象”,也令黑人对司法系统的态度日益消极。多年郁积的怒火,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瞬间点燃。

回顾美国近半个世纪发生的重大种族暴力骚乱,可以发现“火星”都很类似:在1967年的底特律,警察突袭酒吧逮捕数十名黑人,随后引发骚乱;在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的导火索是警察殴打一名非裔青年后却被无罪释放;而在2020年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佛洛伊德之死,及其生前受到虐待的惨状,直接引发了这次全美种族大骚乱……

“I can’t breathe”!美国种族大骚乱背后的阶层绝望

图片来自网络


3.种族主义的变质


没有人生来就注定着牢狱之灾。但他们的成长环境,却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负面塑造”。

在当代法制社会,种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异——它从19世纪式的基于基因的偏见,转向了21世纪式的基于阶层的偏见。

正如开篇提到的Kenny Wiley所观察到的那样,大部分白人其实没有恶意,“他们只是浑然不觉”。当代文明能够压制肤色偏见,却很难让身处不同生长环境的人相互理解。

由于经济条件远逊白人,黑人社区的儿童普遍面临着“输在起跑线”的问题,更别提那些由单亲妈妈带大的多子女家庭成员——辍学、毒品、被捕、怀孕、贫穷……一代又一代人的无限循环,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和底层,构成了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提到的“老鼠赛跑”困境。

据《经济学人》引用的数据, 按照大学教育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排名,美国和英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坐上了头两把交椅。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上不上大学,已经成为阶层的分水岭。

对于美国阶层社会来说,教育日益成为压倒其他因素的分化器,而家境又成为了教育的分化器。正像《商业周刊》说的那样,今日社会的上升通道,日益取决于教育水平,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教育的前提,是父母有钱,或父母受过教育,两者至少得占一个。

换句话说,教育圈层固化导致阶层固化,而基于阶层固化的偏见,是当代种族主义的一种表征——这或许能为我们理解美国当代的种族冲突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角。

阶层差距的拉大,会造成阶层偏见,乃至阶层歧视。这种偏见是基于一种对能力的判断。“体面阶层”的人有着精英的美德:自制力、坚毅、上进。而对那些“贱民世界”的看法是,他们缺少这些精英特质,他们对生活没有规划。

正如《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的那样,“贱民世界”的他们暴戾、可怕,而这又能让人联想到童年创伤、贫困压力等因素。这样的看法或许有一些真实的地方,但它经过扩散转移,变成了一种恶毒的、不假思索的刻板印象。

而“体面阶层”的人,对于这种社会不公所表现出的冷漠,也是令人发指的。正如在1889年《宫廷期刊》(The Palace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中,英国作家、记者阿瑟·莫里森(Arthur Morrison)这样写道:“黑暗、无声、不安的影子纵横交错——人寄居在这个散发恶臭的污秽之地,就像每一个充满毒害的角落都有妖精在呼吸。女人凹陷的眼睛带着黑眼圈,苍白的脸在偶尔点亮的煤气灯下时隐时现,那模样太像没遮盖好的骷髅,以至于她们一望过来,就能把我们吓到。”

在每个时代,“体面阶层”对“贱民世界”的生活既厌恶又好奇。他们会去穷人聚居区体验贫苦的生活,哀叹一声,或是掉上两滴眼泪,然后赶在入夜前,返回自己温暖的家园。

“I can’t breathe”!美国种族大骚乱背后的阶层绝望

Photo by Tom Parsons on Unsplash


4.疫情的最后一击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放大了美国阶层固化的恶果。

不知道是否真有人关心,非洲裔美国人正面临着高死亡率、高失业率的双重打击。

最新数据显示,非洲裔美国人在这场疫情中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人种——占美国人口13%的黑人死于疫情的比例,竟占到了疫情死亡总人口的23%。与此同时,美国4000万失业人口中,黑人在工资和养老金等方面最为捉襟见肘,一旦失去工作,基本意味着生计崩溃。

出于对健康、生计及其背后世世代代“老鼠赛跑”的绝望,一种仿佛憋了200年的愤怒,永远只欠一丝火星。

尽管暴力骚乱绝不可取,但永世不得翻身带来的绝望,又有几个外人能够体会到呢?


| 免责声明 |

《华人家族财富》所刊发的文章及观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阅读者请根据独立判断做出投资决策,《华人家族财富》不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 The End -


撰文 ACE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洛伊   骚乱   美国   底特律   种族   阶层   火星   贱民   种族主义   非洲   白人   疫情   偏见   黑人   绝望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