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又到了年底了,你的读书计划中是否也曾经罗列过《史记》?然而,你是不是跟有书君一样,从来没有把《史记》读完过?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史记》尽管非常吸引人,但是却也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高中课堂上让我们背诵《史记》中的段落,直到现在,仍然让有书君心有余悸。


今天就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叫做《史记的读法》的书,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正确打开《史记》的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杨照,杨照先生认为:在以往,我们的教育制度会把一大堆历史事实抛给学生,让学生背诵,然后应付考试。时间一久,学生们不仅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反而很快就把历史给忘了。


所以,他打乱了《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试图用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去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帮助读者们真正地理解《史记》,理解历史。


在这本书里,杨照首先谈到了司马迁。


我们现代人都很好奇司马迁为什么要自称为“太史公”。古代有学者说,这是因为汉武帝的时候设置过一个官位,叫做“太史公”,地位在丞相之上。杨照不大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其实只是做过微不足道的太史令,负责一些文书和资料的保存工作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这个职位的地位很低,可是司马迁却把它当做是“宗教式”的工作,在他看来,这份工作,就是自己的信仰。而且,他家几乎世世代代都在给周朝记录历史,现在传到了他,自然不能断了传统。


所以,在司马迁的世界中,能够记录历史的人是光荣的、具有使命感的,他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而是为了传承家世传统。


当我们理解了司马迁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他写《史记》时的态度了。司马迁说,他写《史记》,首先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什么叫“究天人之际”呢?其实在《史记》里面,司马迁已经很隐晦地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比如,他在写秦国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如果按照道德仁义来衡量秦国,它连鲁国和卫国这样粗暴不讲道德的小国家都不如。要是将兵力,在秦孝公之前,秦国根本就不是赵魏韩三国的对手。


但是,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天下呢?司马迁写到这里也觉得不太好解释了,所以,只能用一个“天”字形容秦国的成功。


写到汉朝时也一样。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就是一个街头的小混混,他好色,没文化,而且打仗总是失败,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战胜项羽这种战神级别的人物,这又是为什么呢?司马迁似乎仍然解释不清楚。所以,他最后借助项羽的口吻说是“天要亡我”。相应的,如果是天要亡项羽,那就是天要帮助刘邦,帮助汉朝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司马迁总是用“天”来形容这些人的成功,到底有何意图呢?


杨照认为,这其实是司马迁在质疑天,质疑天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对待那些“善人”、那些本该有更好的命运的人,他在质疑,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不公平。


当我们想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史记》中司马迁对各种人物的塑造:


像伯夷叔齐那样坚持原则、反对武王伐纣和以暴制暴的人,最后活活地饿死了,像孔子弟子颜渊那样善良的人,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最后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像项羽那有点大英雄最后兵败身死,相反,像盗跖那样以杀人为乐、吃人之肉的暴戾之徒,最后却得以善终,刘邦这样的流氓头目,竟然当上了皇帝。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所以,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把“天”和“人”给分开——也就是说,即便老天爷帮助你,但是你做错了就是错了,不能因为上天的眷顾就给自己洗白。因此,他还说自己要“通古今之变”,找到历史变化的通则和规律。


当然了,司马迁很谦虚,所以他在最后还说自己是要“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他的观点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对历史的定论。


当我们理解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态度之后,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就不难理解《史记》中的内容了。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项羽和刘邦——我们在高中课堂上,老师曾经解释过为什么要把项羽和刘邦写在一起,理论上来讲,项羽是失败者,失败者怎么能跟成功者并列呢?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司马迁崇拜项羽。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太合理的。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做,固然可能有崇拜项羽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项羽和刘邦的对比,传递两条信息:


第一条就是“究天人之际”。在司马迁看来,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是灭掉强秦的功臣;刘邦开创了汉朝,但个人的私德却是有问题的。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要学会承认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尤其是缺点,永远不能因为他的成功就被认为地洗白。


第二条是“通古今之变”。项羽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才二十岁出头,但接着他像一道飓风一样,仅仅用了一年就灭掉了秦军主力,一度占领整个天下,然而,他最后却最后输给了刘邦,这是为什么呢?在司马迁看来,从这个故事中就能找到一条“古今之变”的通则和规律:马上夺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比项羽稍早一点的秦始皇,他的成功和失败,其实也恰巧印证了司马迁的这两点观点。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五分钟带你领悟史记的读法

你看,有书君用杨照先生读《史记》时的理念,来把《史记》故事简单梳理一遍,大家是不是更容易读懂秦始皇、项羽、刘邦这些历史人物了呢?是不是也更容易理解司马迁和司马迁所写的这本《史记》了呢?


当然了,《史记的读法》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几乎对史记中著名的篇幅做出了解读,但限于篇幅,还有很多人物、故事以及杨照先生的解读,我们无法一一介绍。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把原书找出来读一读,它既可以作为你读《史记》的敲门砖,坚定你明年读完《史记》的信心,也能帮助你在读完《史记》后获得全新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史记   读法   秦国   项羽   天人之际   汉朝   通则   刘邦   历史人物   失败者   态度   观点   人物   历史   天下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