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热议,施敏获650万“中国诺贝尔奖”,因三点引领全球的贡献

施敏,1936年3月21日出生于中国南京,微电子科学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毫微米元件实验室教授 。

1957年施敏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留学;1960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 ;196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1967年发明了非挥发性记忆体,第一次阐述了闪存存储数据的原理技术;1968年回到台湾交通大学担任董浩云讲座教授一年;1969年编著的《半导体元件物理学》第一版出版;1990年退休后于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199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担任台湾奈米元件实验室资深顾问 [3] ;2014年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荣誉教授

引领全球《半导体元件物理学》的理论

施敏院士在1969年提出金属与半导体间基础传输理论,撰写出《半导体元件物理学》为半导体元件领域的标准教科书以及参考书,使读者立即获得重要的元件物理知识以及详细的元件特性,包含主要的双载子、场效、微波、光子以及侦测元件,为了使工程师、科学家、大学教师以及学生了解今日所使用最重要的元件,以及评估未来元件的品质与限制,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台媒热议,施敏获650万“中国诺贝尔奖”,因三点引领全球的贡献

《半导体元件物理学》先在阳明交大启用,而后引领全球、翻译成6国语言并发行逾300万册,也被誉为半导体科研界圣经,不断引用。


奠定半导体行业半个世纪的基础

施敏院士指导首名博士生张俊彦(已故),就提出金属与半导体间的电荷流动理论和传输模式。集成电路元件中最关键就是“欧姆接触与肖特基接触”,也就是不同的电子元器件需要电流大小不一,需要一种模式来解决,施敏和张俊彦博士刚好找到了这种模式。

台媒热议,施敏获650万“中国诺贝尔奖”,因三点引领全球的贡献

由此,奠定了全球50年来半导体科研基础,使得芯片产业能依照「摩尔定律」持续扩展,成为各类电子系统不可或缺的元器件,并扩展为各类电子系统必要品,大幅提升人类生活与文明。


发现闪存的核心技术

台媒热议,施敏获650万“中国诺贝尔奖”,因三点引领全球的贡献

1963年取得美国史丹佛大学电机博士学位,进入了贝尔实验,在贝尔实验室共同发现「浮闸內存效应」等,从中延伸的闪存等也是电子产品核心元件。


业界评价

未来科学大奖,在海外又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它是由中国首个由科学家和马化腾、丁磊、江南春、王强等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是三项大奖之一,奖金100万(将近650万人民币)美元,奖金额度跟诺贝尔奖相同。施敏院士就是今年该奖项的获得者。

台媒热议,施敏获650万“中国诺贝尔奖”,因三点引领全球的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台交大前校长张懋中表示,科委会由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每一位获奖人的诞生,都来自科学界客观公正的评选与推荐。施敏教授的成就奠基相关领域,半世纪以来,对集成电路科技发展与社会的贡献深远,实为举世同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诺贝尔奖   中央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   贝尔   台湾   物理学   闪存   院士   交通大学   半导体   中国   元件   实验室   大奖   贡献   教授   基础   数码   全球   施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