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宇宙,技术先行」,荣威 R 标的无限想象

「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一切。又或者,也许我们只是忘了我们仍然是开拓者,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这是星际穿越里库珀的台词。

「心向宇宙,技术先行」,荣威 R 标的无限想象

我们身处在一个多彩的世界中,科技进步让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洞察未知世界,探索宇宙的飞机,公路驰骋的汽车,都承载着梦想。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让汽车走进广大消费者,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需求也是,因此,持续进步就变成了必要条件。

而航天技术与汽车技术的紧密结合,也让技术更好地下放到普通消费者手里。自动驾驶、事故救援、遥感技术都能看到航天技术在汽车上的体现。

在 R 汽车的旗舰展示空间 R SPACE 城市异想空间,上汽乘用车请到了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研究员,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副总师,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与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汽技术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一起,就航天技术在民用汽车上的探索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心向宇宙,技术先行」,荣威 R 标的无限想象

「新能源车」也能上天?

航天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而想象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想象一次次引领我们在航天领域创新突破,那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的上汽能在技术上与航天技术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航天或者军用技术民用化是我国早期采用的方式,而我们熟知的中国探月工程的「月球车」,也是新能源车的一种,但因为使用场景不同,所以在汽车结构上面与普通民用版的新能源车也有所不同。

当然关于民用新能源乘用车有什么可以借鉴,张玉花表示,「现在我们的月球车就是一个无人驾驶车、新能源车,在电池的维护、电机的驱动和路径的识别等很多技术方面有可借鉴性。同时,在试验验证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方面,同时汽车工业给很多领域,包括给航天工业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借鉴,在质量管理、地面验证方面对汽车工业的要求也非常高,二者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新推出来的车也有很多新的理念,智能驾驶方面双方可能可以互相学习,从定位控制,感知环境等方面。」

R 标品牌的车和月球车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当然技术本身也有差别,作为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R 标的车型,将会在安全、舒适、成本控制上作出严格的限制,相比月球车则不一样,同样也是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车,但月球车所面临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因为月球没人,月球车关于「安全」一项的指标只需要关注车本身就好,而不需要考虑路况,当然月球也是没有路的。

按照朱军和张玉花的表达理解就是,虽然两种车的使用场景和功能完全不同,但对其安全的验证一个都不能少,这里面重要的一项就是电池安全的验证,未来也是航天技术可以向民用汽车提供经验的重要方向。

「心向宇宙,技术先行」,荣威 R 标的无限想象

因为月球上电池面临的环境是要比地球复杂得多,那么电池的材料和耐用性以及低温高温的充放电能力。

所以航天和民用汽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会有技术融合的部分。

关于航天技术与民用汽车技术的融合,我们还采访了朱军和张玉花,下面来听听二者具体的看法:

问:现在制约技术发展的很大一个瓶颈就在于基础材料的研究,比如制约电动车续航能力包括充电时间的一个瓶颈在于目前电池里面材料,现在有没有可能有一种材料能解决充电慢以及续航的问题。

朱军:我们一直在做充电速度的平衡,充电速度快的电池我们有,碳酸锂电池两三分钟就能充满,但是它的能量密度很低,充满了也只能跑八九十公里,而且价格贵。

我们一直在追求安全、耐久、耐环境高低温的电池,还要续航里程长和充电速度快,一直在矛盾当中寻找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点。

R 汽车后面会提供一些快充功能,15 分钟就能充到 80% 的电量,15 分钟充的电让你可以跑 300 公里,接下来我们还会做得更快。还有就是换电功能,换电需要的时间和加一次油的时间差不多,换电基础设施不是一个简单的充电桩,要有装置,要有人帮换下来的电池再去充电。基础设施要占一个场地,场地从哪里来?这些都是过程。接下来我们会综合考虑,也许将来会统一一个方式,比如电池都支持 5 分钟快充了,可能就没有人去换电了。

问:请问现在随着智能网联化的发展,航天技术和汽车工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了,自动泊车本身也是遥感控制技术,一些豪华品牌车上可以看到的一键救援功能就是基于航天功能实现的,航天科技和汽车工业的结合目前就你们来看,难点或者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

张玉花:关于航天科技和汽车工业的结合,我认为其实是相互促进的。

「心向宇宙,技术先行」,荣威 R 标的无限想象

电池管理、制动、毫米波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航天都在用,但是航天追求发射重量要尽可能轻,因为常规一克发射重量相当于一克黄金,还有复合材料以及小型化等各方面,将来在汽车工业上一定程度上都会用到。

关于汽车将来怎么发展我也是门外汉。我现在最烦恼的还是堵车,我觉得应该让汽车飞起来或者有立体的公路,我对这个诉求比较高。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外也看到过有涡喷发动机,还有能源发展效率肯定会越来越高,对于地球的污染越来越少,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在路上还问太阳能的车怎么样?想想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当然将来肯定有更先进综合的方式,还有无人驾驶、导航方式、避障、停车等都是技术结合点。

问:航天和汽车在探测、感应还有自动控制方面还有没有什么可以结合的点?另外,因为现在汽车上搭载了很多智能化的应用,在二位看来,未来汽车会是人工化更多一点还是智能化更多一点?可以实现 100% 的智能吗?

朱军:我认为,智能汽车一定会实现,真正完全的无人驾驶也会实现。要实现无人驾驶,一是通过运用 V2X 技术,通过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及时获取周边环境信息,并根据获取的信息指令加上 local 算法从而实现。二是通过完全单机智能,对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探测超声波器反馈回来的信号进行非常快的运算,能迅速识别图像,并依靠自己的逻辑运算方式,最终实现毫秒级时间内做出判断并执行。

当下这两大趋势,大家一致认为运用 V2X 技术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能够实现完全单机智能的车可能也还需要 20 年,快一些的话也许 10 年左右能出来,胆大的也许接下来 3、5 年就做出来了,但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隐患。人类都是在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纠正、学习,但很明显能感觉到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在加快。

张玉花:我从航天人的角度来说说我的看法。虽然太空是无垠的,但是我们要去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比如「天问一号」的目标是火星,已经预设好「火星车」送达的纬度和经度,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 GNC 分系统,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一方面在飞行器上的星敏感器可以自己测量自己的姿态,通过加表测自己的加速度,它可以进行轨道推算,但是可能都有一定的累积误差,所以我们还需要地面测控站通过外测、通过 VLBI 测量飞行器的轨道参数,再发上去遥控卫星进行参数修正。

基本上,导航控制模式是以地面遥测遥控加自主导航为主的,想走得更远的话,卫星的自主能力要求就越高。

这些控制方面的技术都是未来航天可以与车相结合的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毫米波   技术   新能源   探测器   嫦娥   月球   标的   汽车工业   航天   心向   宇宙   将来   电池   方式   功能   智能   航天技术   汽车   科技   荣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