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民族苦难,开创和平未来

今天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举国上下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不管在哪、无论是谁,对苦难的经历感同身受,对和平的祈愿永不止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死难者总数达30万以上,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笔者以为,只有牢记民族苦难,才能开创和平未来。


牢记民族苦难,开创和平未来


在第七个国家公祭仪式上,凌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的深刻反思,正成为国人传承历史记忆的自觉追求,化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两天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的图谋,历史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只有牢记民族苦难,才能开创和平未来。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不忘过去,恰恰是为了开创未来。遗忘不是对待历史的方式,尘封不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在过去的一年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朱秀英、姚秀英、蒋淑萍、马鸿祥相继离世,目前经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认证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73位。那些亲尝过屈辱和痛苦的人们终将离去,但那段苦难岁月绝不会随风飘逝。纵然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尘埃,但捍卫正义的意志写进了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基因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流淌。我们不能忘却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苦难,我们不能忘记战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岁月,我们不能忘怀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抗争。如今,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且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意气风发地大踏步向前。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向未来砥砺前行,正需要“勿忘国耻”的觉醒,离不开“振兴中华”的呐喊。83年,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现实的威胁却无时不在。殷鉴不远,后人当自警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进取精神和昂扬斗志。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枪炮、不是仇恨,而是清醒的头脑、沸腾的热血和自强的精神。只有铭记来时的路,才能走好脚下的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值得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已然不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苦难   和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未来   公祭   死难者   暴行   幸存者   南京   日军   中华民族   侵华日军   人类   民族   国家   历史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