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确诊女遭“网暴”看维护网络文明人人有责

据报道,昨天成都20岁确诊病例赵某的身份信息在网络流传,因其曾前往成都多个酒吧遭到“网暴”。有网友称其在奶奶6日晚入院后,她在当晚前往多个酒吧。今早,赵某实名通过某平台发文,向成都市民致歉,称自己当时确实不知道奶奶已确诊,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攻击自己,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据赵某称,自己只是一个确诊患者,发现确诊后第一时间配合防疫部门做了流调工作,把自己的行踪如实上报给防疫部门,以免疫情扩散,目前她正在医院治疗。看到网络上对她的流言蜚语,包括很多对她和家人的诽谤和谩骂,赵某称“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攻击我,我只是不小心感染了新冠,我也是一个受害者。”个人信息被暴露后,赵某表示,从昨日开始,一直有人给她打电话、发短信。赵某表示,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酒吧负责气氛和营销,并称自己当时确实不知道奶奶已确诊,否则肯定不会出来。“我在这里给成都的市民道歉,给大家带来的麻烦,打破了大家原本平静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配合防疫,早日战胜疫情。也希望大家也能理解我。”笔者以为,从成都确诊女遭“网暴”事件,可以看到维护网络文明人人有责。


从成都确诊女遭“网暴”看维护网络文明人人有责


众所周知,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往往是由于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或者是由网民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也有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具体表现形式。网络暴力往往给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根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前文提到的20岁确诊病例赵某遭受的网络暴力事件,24小时新增5例确诊病例在成都迅速进入战时状态的同时,一场波及一名20岁女生隐私的风波在网络上席卷开来。昨天,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成都公布了新增3名确诊病例活动的轨迹,其中患者赵某则是前一天确诊病例的孙女。随后“成都确诊病例孙女”等9个相关词条同时登上热搜,赵某的个人身份证、住址等隐私在网络上被曝光。因确诊前连续踏足多间酒吧,有网友对该女孩的私生活进行围攻抨击,称其为“转场皇后”。值得关注的是,当天被席卷进这场网络风暴的还有多名陌生人,其中有位19岁女生的照片被盗用并制成号称“赵某的视频”传播,也有人被传是赵某的密切接触者,最后被成都有关部门予以辟谣。无疑,此次针对确诊患者的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困扰,也严重浪费了一些社会资源。


毋庸置疑,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打破道德底线。网民习惯性地站队到自认为正义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审判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引发网络暴力,自己没能加以自身的判断,去辨清事实的真相,无意间充当了刽子手。殊不知,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审判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成都   煽动性   网络   信息内容   疫情   防疫   病例   受害者   名誉   当事人   网民   暴力   言论   道德   酒吧   科技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