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变“智造”碧桂园用高科技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擘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成了2021年全国两会中的最大看点之一。

2021年,是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第9次参加全国两会。今年,杨国强带来了4份提案,涉及乡村振兴、智能建造、海外农业、职业教育等诸多领域。其中,在智能建造领域,杨国强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制造”变“智造”碧桂园用高科技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博智林科创大厦)

建筑智造是大势所趋

在提案中,杨国强指出,目前,我国建筑业大而不优,落后的施工手段及施工方式制约了行业效率及建筑质量提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施工安全问题,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上述判断并非空穴来凤,具有坚实的数据支撑。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建筑业签订合同额达595577亿元,同比增长9.3%;新签合同额为325174亿元,同比增长12.4%,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与巨大的市场容量不匹配的是,如今,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意愿持续降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9077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且近五年来,这一比重正逐年提高。

到了2020年,全国农民工的总量仅有28560万人,同比下降1.8%。随着人口红利逐渐退去,传统建筑行业以往凭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规模扩张的方式将无以为继,用工缺口、用工成本上升、用工安全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建筑行业亟需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

在产业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建造逐渐成为推动传统建筑行业实现破局的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抢占建筑业未来科技发展高地的战略选择。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如是说。当下,新基建加速数字化、智能化与建筑施工现场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升级,提高项目管理和生产效率,将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进入“快车道”。

“数字化”也是2021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7个“数字”,勾勒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丰富内涵。

建筑行业仍是世界上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应用较低的行业之一。具体到中国而言,这一转型更是任重道远。相关数据表明,自1945年以来,与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约150%的生产率涨幅相比,我国建筑业的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在科研创新和新技术的投入不足总收入的1%。

针对上述难题,杨国强在其两会提案中,给出如下建议:首先,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应用。其次,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再次,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

他认为,要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在现有龙头企业研发成果基础上,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试点推广,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制造”变“智造”碧桂园用高科技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外墙喷涂机器人在作业)

“机器人建房子”成为现实

作为建筑智造领域的领头羊,碧桂园率先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尝试。2018年,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专注研发应用以建筑机器人、新型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建造体系,引领建筑行业的变革。同时,其还同步推进了餐饮、医疗、农业、社区服务等各类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应用。

杨国强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希望建房过程中繁重、重复、危险的部分工作能够由机器人来完成,首先是符合我们对零伤亡和安全的追求,第二能使我们的质量提升,第三能使我们的效率提升。“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我们的房子”。

希望正在照进现实,博智林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并进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规划及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目前,博智林俨然已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制造”变“智造”碧桂园用高科技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特种机器人柔性装配线区)

为打造世界级的机器人研发基地,博智林先后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展开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博智林机器人联合研究院、东北大学佛山机器人学院等,在产学研项目合作、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积极推进相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得益于此,许多建筑机器人从2019年下半年走出实验室开始,已经进行了多次迭代。

针对市面上缺少建筑机器人行业可用的核心零部件的现状,博智林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深耕机器人伺服、传感器、导航、视觉、软件五大核心系统。其中,基于模糊自适应的运动控制算法、智能视觉传感器等填补了世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自研的激光雷达多项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积极在机器人领域进行布局的碧桂园,收获了累累硕果。截至2021年2月26日,博智林已经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近50款,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42项。其中,发明专利2161项,已获专利授权984项,形成了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适用于大多数现浇住宅、PC装配式住宅、工厂、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

“制造”变“智造”碧桂园用高科技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测量机器人施工作业中)

去年11月,博智林7项产品获中国设计红星奖。作为国内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设计奖项,红星奖被誉为“中国唯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奖”。不仅如此,博智林还曾在此前斩获了1项德国IF奖、14项省长杯奖、4项市长杯奖和1项金芦苇奖,受到业内广泛认可。

建筑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如是感叹,“碧桂园集团在短短近三年时间里,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的研发,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建筑行业   红星   清华大学   高科技   建筑业   农民工   中国   机器人   机器   领域   我国   数字   智能   产业   建筑   数码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