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吗?

电影《追虎擒龙》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有希望才会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看到希望才会坚持的是功利之徒,而坚持下去才会看到希望的一定是坚忍之辈。

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吗?

很多事情确实是这样,坚持下去才会看到希望。从革命到驱逐日寇,无不是如此。经历黑暗的时代,人人以举报为荣,要斗私批修,还要以为读书越多越反动,如此世相之下,一些人失去了坚持下去勇气,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而且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也就没有什么活下去的勇气了。甚至一些作家还不如他们写的作品中主人公的觉悟高,主人公认为只要活下去就能看到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当然这种理想也是作家本人赋予的。可是,当作家本人受到批斗的时候,却忍辱不过,选择了轻生。而那些能够忍辱负重活下来人,坚持到了最后,看到了拨乱反正的一天。

名人们坚持才会看到希望的例子非常多,从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以引申到学习的方法问题,要学生学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很多学生从不认识一个字到慢慢学会识字、读书,慢慢学会做文章,考取了功名。但他们大多知道考试能带来什么,而自己学会了知识和文化可以参加考试,或者说,他们已经看到了希望才会去坚持,而不是因为坚持才有了希望。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时间里,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时间里,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时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时间,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些著作,只是坚持了下去,最后才算基本完成。而马克思倾其一生也没有完成《资本论》,恩格斯接替了他的工作,完成了《资本论》的第三卷编纂工作。可以说,伟大的创作需要伟大的人物,而伟大的人物做事情总是要坚持做下去,只要坚持下去,也就看到了希望。

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吗?

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但坚持做一件事一定是有创造性的,而非机械地劳动。譬如,画家齐白石70多年的绘画生涯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便到了晚年也是坚持不辍。绘画属于创作性的劳动,要是让他天天去扫大街,而且坚持一辈子,估计也就是个清洁工人,没有什么大的希望了。持续不断的劳动只是人们奋斗的必须,而创造性的劳动就更需要坚持下去的勇气了。

生意人也需要坚持的精神,但更需要判断的能力。如果从小生意做起,集腋成裘,就会慢慢地越积越多,积累很多财富,如果半途而废,就只能凑凑热闹,赚不了什么钱了。但做生意更需要综合判断能力,赚钱的时候能做下去,不赚钱的时候就要逃离,似乎并一定是好的策略。百年老店的经营总是经过了行业的惊涛骇浪,也能扛住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当然也就做成了长久的买卖,淘汰掉很多行业内的其他经营者,成就了大的生意,甚至能够成为行业领军,制定行业规则。但也有外,就是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商人要综合自身实力和市场的动向,恰当止损,赶快逃离,不然会越赔越多,甚至赔个底儿掉。这种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成了破产的前兆,不值得坚持了。

看来,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一定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坚持的人走向了成功,并且让很多人都知道了。不然,坚持了很长时间走向了失败,也就成为人们的笑料,不值得提倡了。一位科学家研究啤酒里的菌类,坚持研究很多年,有点研究心得,但终究毫无用处,也就看不到希望了。由此来看,所谓的希望就是成功,带有明显的功利属性,并非毫无功利可言。有人坚持读书,读了一辈子,也没有只言片语的文章传世,那么这个人就不会被人们知道,他的努力也就成了毫无用处的坚持,当然也就丧失了希望。

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吗?

看来,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带有赤裸裸的功利企图,而句子本身却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就好比“天道酬勤,自强不息。”一样,都强调人要勤奋,要坚持不懈,但也带有事后的评判,反而一发不可取。似乎这种观念符合了要人做顺民的观念,只让人低头耕地,而不让人抬头望天。如果属于创造性工作,坚持下去还能看到希望,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做了重复性劳动,那么坚持下去不但不会有什么希望,而且会磨灭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变成庸庸碌碌的一员————需要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浮士德   李时珍   巴尔扎克   齐白石   恩格斯   马克思   资本论   毫无用处   年时   功利   创造性   勇气   作家   事情   数码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