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这几天,有个事情让广大群众操碎了心,就是著名的网络红人papi酱生了孩子。这本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却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已知剧情的同学可以跳过)事情是这样的,在母亲节前几天,papi酱发布了一个视频,透露自己的孩子名叫“小小胡”,在原本和谐的氛围中,出现了这样一批评论,直骂她是“婚驴”、“萎靡”、“被孩子束缚”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部分评论

高打“大女人”人设的她被众多网友吐槽,你独立你自主,怎么你的孩子还是跟爸姓呢?你的独立女性人设已经崩塌了。


甚至,这个话题在经过全网大讨论后,还有人在继续抹黑她。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在网上冲浪的敏敏老师,突然有点懵,这些网友的逻辑让我无法辩驳。


孩子跟爸爸姓,不经过孩子爸妈的同意,反而得经过网友同意?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事实上,papi酱作为一名新手妈妈,没招谁没惹谁,奶孩子的是她,操心孩子的还是她。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作为女性创业者,又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个观点:孩子跟谁姓是人家自己的选择,这完全就是个人私事,并不涉及男权女权(敲黑板)。


在婚姻法第二十二条中,有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任意性规范,也就是说,法律赋予你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跟谁姓,是家人和自己的选择,外人无权说三道四。


反观那些网友用辱骂性字眼评论,是一种侵犯公民名誉和人格的行为,已经构成网络暴力,属于违法行为。


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女权,什么是打着保护女性的幌子、实则挑起女性内部战争的伪女权呢?


前几天,正好和一名姓王的女学生聊起了这个事情,她高中就在美国读书,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因此我也请她,作为新生代的女性代表,聊聊她的经历和观点。


了解完之后,你会发现,就算在我们所说的先进国家——美国,孩子怎么起名、随谁姓,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没有谁会随意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女权。也很难见到刻意上纲上线的极端“女权”意识。


—————————————————————分割线—————————————————————


常常有人把各国的女性地位拿来比较。


但是到了美国读书之后,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对于中国和美国南方而言,女性的“地位”,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是很难比较的。至少在我学校的本地人里,很难见到“女权”意识。


很少有人会敏感地去注意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差别,没有人灌输“男尊女卑”的思想的同时,也很少有人有“男性和女性要平等”的意识。


这个现象最直观的反映是来自于我十一年级时上过的健康课。


“男人应该做家庭的领袖吗?”


十年级的时候(相当于国内高一),我十一年级的室友就告诉我,健康课上,老师会抛出一些问题,同意的站到左边的墙下,不同意的站到右边的墙下。


其中一个问题是“男人应该做家庭的领袖”。令室友惊讶的是,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呼啦啦地站到了“同意”的那面墙下,不论男女。


后来当我十一年级也上了这门课。就算我一直记得室友曾说过的话,做好了准备,当我看到一群美国人站在“同意”的墙下时,我依然觉得不真实,令人心惊。


一个和我同上这节课的中国女生看了看对面那一大群人,又看了看孤零零站在她身边的我,一直在喃喃自语:

“不是吧……我不是看错墙了吧……天哪……”


当老师问及大部分人为什么选“同意墙”,不论男女,普遍的回答都是:“男生比较强壮,所以应该做家庭的领袖。”


通过这件事情,我才知道,至少在我生活的美国南部这里,虽然能通过反堕胎法案,但大多数人的女权意识,可能远远弱于国内,更遑论发生像国内最近在网络上关于“冠姓权”大规模的争议和讨论了。


也许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feminism(女权主义)”只是一个很抽象的课本概念?


也许他们觉得这就和“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Naturalism(自然主义)”一样,是一个离生活比较远的东西?


美国已婚女性的姓氏


而女权意识另一个大的反映,来自于美国已婚女性的姓氏。


这个概念在国内是没有的,因为中国的女生不会因为结婚更改姓氏。但,这不恰好和现在备受争议的“冠姓权”是一类问题吗?


美国南方地区,女性结婚后,跟着丈夫改姓的确像电影里一样,是主流。


记得有一次,我们和法语老师出去吃饭,心血来潮地想盘点一下学校里结婚不改姓的女老师,却发现只找到了五个。大多数时候,妻子和丈夫一个姓,一喊一个准。Mr. Smith(史密斯先生)的妻子十有八九就是Mrs. Smith(史密斯太太)。


对待结婚后跟谁姓的问题,美国女性最常见的做法是,在结婚后把自己的娘家姓改成中间名,然后加上夫家姓代替原来的姓;也有人选择保留自己出生时的中间名、放弃娘家的姓。用中文名来举例子就是,王小花变成了陈王小花(丈夫姓陈)。


问及改姓与否的原因,大多数美国女性都会表示这只是个人选择,她们并不认为哪一个是“应该”做的。


我学校的英语老师是这么说:


我之所以改姓,是因为我希望以后有了孩子之后,一家人是整整齐齐的一个姓。


作为一个教英语的老师,我不觉得具体姓什么有什么区别。而我的妹妹是做艺术的,她的姓氏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所以她结婚之后还留着她原来的姓。


而教过我的另一位英语老师则选择将丈夫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合法姓氏,但是我们依然用她婚前的姓氏来称呼她,她新发布的文章也会使用婚前的姓氏。


对此,她的解释是:


我结婚比较晚,我原来的姓氏已经在工作中用了很久。而且,我的姓挺好听的,我想保留。


生活中我使用丈夫的姓氏,别人就会知道我们是一对。


我的击剑教练也是一位女性,她的老公是她的助手,身高比她低两个头;她家做饭的也是丈夫(而且她丈夫做得一手好糕点)。虽然她的确使用了丈夫的姓氏,但不会有人觉得她改姓是“出卖自己”,只会觉得是因为他们俩感情好。


显而易见的是,在美国南方,人们普遍不会因为女性改姓或者不改姓的行为而评判女性。


不过,这其中也会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如果两个人感情好,想改成同一个姓,为什么是妻子改成夫姓,而不是丈夫改成妻子的姓氏呢?


针对这一问题,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女性相比于男性可能比较不在乎自己的姓氏是什么,姓氏只是一个称谓。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同学的祖母,她离婚之后依然使用我同学祖父的姓氏。美国民主党候选人伊丽莎白·沃伦,她用的既不是娘家姓氏,也不是丈夫的姓氏,而是前夫的姓氏。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伊丽莎白·沃伦

不过相比起来,美国男性可能更容易把自己的姓氏看作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很多文化中,家长都希望男孩能把自己的姓氏传承下去……至少在希腊文化是这样。”一位和我熟悉的希腊裔长辈是这么说。


美国的家庭主妇


刚来美国学校的时候,我就渐渐地察觉了“美国家庭主妇”的存在。


每当傍晚的时候,学校食堂旁边的空地上,便尽是跑跑闹闹的小孩,旁边站着一些说说笑笑看护着孩子的大人。这些大人中有一些是我们学校的男老师,还有一些是在上课的时候极少遇见过的中年女人,不难看出是老师们的太太。


最早,我对家庭主妇这一角色也有着一些偏见。


但在三年之后,我认识了不少家庭主妇,其中有很多是我美国朋友们的妈妈。我惊讶地发现,她们并不是像我之前想的那样只在意家长里短。


她们对家事以外的事情,其实也有很多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她们有自己的朋友圈,社交等等并不仅仅依赖于丈夫。


其中一位全职妈妈,一直在坚持做艺术创作,她在儿子上大学之后,还独自跑到隔壁的城市去上了几天艺术课。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去年秋天。我在斯坦福的校友面试官是一位华裔女性。正式的面试过后,我们不可避免地聊了起来,令我惊讶的是:首先她在斯坦福读到了博士;其次,她已经十几年没有工作了。


不等我惊讶的脑子转过弯来,她就告诉我,结婚生子以后,她就辞去了工作,在家专职照顾孩子。这期间,她跟着丈夫在世界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近孩子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就和丈夫回到他的老家查村定居,她也找了一份中文老师的兼职。


她很平静、也很真诚地告诉我:


女人到了三十岁上下,就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真的想追求教职的话,生一个可能还带得过来,两个以上就没有办法了。在中国,大家会告诉你,你要把孩子养好,还一定要有一个工作。这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以后你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最后她提到,这里的社会基本上没有人会因为她是家庭主妇而有所偏见,因而她也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


以前,我所了解的女权,都是要争取“女性可以工作”的权利,工作和事业似乎是女权的标配。而这位女士却表达“女性可以不工作”也是一种权利。


种种这些体验,文化的碰撞,观念的不同,其实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女权问题及现象的一些思考。


就好比在国内,我发现女性普遍缺乏健康性感的自由,当国外女生轻松自在地穿着小吊带的时候,我妈妈永远看不惯我的口红色号。


而在美国,即使“性感”占有美的半壁江山,但是他们的广告却争相争物化女性,好像也跟“女性地位高”沾不上边。


我想,也许“女权”的精髓,大概在于摆脱性别的枷锁,还需要女性更为长久的努力吧。


—————————————————————分割线—————————————————————


以上这些感想,是敏敏老师的学生,在美国社会和校园所看到的一些客观现象。


关于女性地位的话题,不同国家、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思考和讨论,但真正的女权是允许女性做出自己愿意的选择,而不是极端的、上纲上线的“田园女权”。


“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权”,

这一话题的确非常值得

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交流,

期待您的看法!

美国女博士不工作被夸,中国papi酱孩子跟爸姓被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美国   中国   斯坦福   伊丽莎白   孩子   工作   惊讶   女权   姓氏   家庭主妇   丈夫   地位   意识   老师   女性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