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表现不错,我才好受”,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情感勒索

“只有你表现不错,我才好受”,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情感勒索


幼年时期和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质量有着明确的联系,而当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意志过于强烈时,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美国婚姻和家庭治疗师希拉·塔克(Sheila Tucker)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常见的“依附型父母”(codependent parents)与孩子的关系过于黏结,期待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自己对孩子绝对付出。


“只有你表现不错,我才好受”,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情感勒索


什么是依附型父母


分解一下Codependency这个词语,Co有连接、相互之意,Dependency则指受到某事限制、从属某物及一种被人所信赖的对象。


顾名思义,依附型父母就是指忽略真实自我与需求、过度依赖子女的肯定来建立自我价值的父母。


希拉表示,依附型父母大多数是在弥补自己童年时期的遗憾。


他们正在将从与父母相处中所学到的经验套用到子女教养中,这种相互依存、彼此牵扯甚至拖累的亲子关系,不仅干扰了彼此之间的正确决策,还模糊了父母的界线。


希拉举例说,这类父母经常会向孩子传达一种讯息,即“除非你表现不错,否则我不会好受”或者“除非你说我一切都好,否则我一定有问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完全无界限、缺乏独立性,必须通过另一个人的行为来影响自己,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去控制对方的生活和行为,这种关系明显会妨碍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只有你表现不错,我才好受”,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情感勒索


6大迹象表明父母有控制欲


由于天生的舐犊之情,让很多依附型父母长期以来难以自知,为了帮助大家检讨自己是否有依附型倾向,以下6大迹象可以作为评估标准。


1.孩子的情绪容易让父母不知所措


当孩子生气、吵闹甚至疏离自己时,依附型父母很难明确界限,会把孩子的情绪反应归咎于自己。


希拉解释,这与父母“除非你表现不错,否则我不会好受”的心态有关。


为了压抑自己的强烈反应,比如打骂、逃避或者冷落,父母只会被动接受孩子的情绪,用孩子说过的话或者同样的情绪来反击,而不是表达明确的立场。


2.父母想要掌控一切


由于这类父母的自我意识大都取决于和孩子的关系,因此他们会想要掌控孩子的生活来获得自我肯定。


一旦孩子生活中发生了某些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过度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之中,以此来减轻自己的不安感。


3.擅长扮演受害者


这类父母经常会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悲惨经历,通过取得同情心来操控孩子,让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思来行事。


希拉认为,这种扮演受害者的心态,很大原因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生出了过高的期望。


比如,有些父母逼迫孩子成为一名舞者或者运动员,归根究底可能只是在为自己童年的遗憾寻找“补偿”。


虽然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无可厚非,但在这种相互依存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和渴望,明显比孩子对自己的更多了。


“只有你表现不错,我才好受”,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情感勒索


4.眼中只有子女


满心眼里只有子女的依附型父母,会忽略包括夫妻关系在内的其它人际关系,他们不会太在乎其他人,甚至还会担心过于关心配偶或他人会影响亲子相处。


因此,他们会减少个人的社交活动和时间,将所有心思放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


5.父母永远不会错


即便有时候做错了,依附型父母也不会轻易道歉。就算道歉了,他们也只是迫于形势或走个过场,看起来非常勉强。


这是因为,任何分歧或争辩都会被视为对父母权威或地位的挑战,甚至会认为这是孩子想要造反。


由于这类父母固执己见,很难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子女长大后,可能同样地继承了这一特点。


6.把罪恶感当做武器


依附型父母通常知道孩子的软肋在哪里,并经常采用沉默、被动消极的言语或拒绝来应对。


比如,他们会对孩子说“你愿意的话,再来陪陪我吧”,这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得要领,但对成年子女来说,会引发内心的愧疚感,让他们认错、屈服并承诺增加陪伴时间,来减轻这种负罪感觉。


“只有你表现不错,我才好受”,这也是父母的一种情感勒索


敏敏这么看


依附型父母,看似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其实也是在满足自己“被需要”的需求,通过是否被孩子需求重视来肯定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被需要,但如果只能藉由他人的行为态度才能找到自我价值,这种依附性更像是一种不安全感在作祟。


一个成熟的人格,是能够辨别出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的,并有清晰的界限感,懂得亲密关系的适可而止,而不会过度干涉或参与对方的生活,从而迷失自我。


因此,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也要多展开积极的亲子对话,和孩子共同探讨适合他年龄的问题解决方法。


此外,学会自我警示,向身边信赖的朋友或专家咨询有效的改正方法,告诉孩子自我价值的建立并非来自于取悦他人,而是要学会做自己的主宰。


相关话题拓展阅读


巨婴时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中国家长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好受   软肋   父母   受害者   界限   人际关系   迹象   亲子   子女   童年   情绪   需求   自我   关系   孩子   情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