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反教育:河南一双语实验学校让学生当众扔手机进水桶

这是反教育:河南一双语实验学校让学生当众扔手机进水桶


最近,一个视频引发了巨大的争议,5名中学生在几千名师生面前将自己的手机扔进水桶进行销毁。


这是反教育:河南一双语实验学校让学生当众扔手机进水桶


学校校长接受采访回应:学生销毁手机是自愿的,且能让几千个学生不问家长要手机,节约了家长很大一笔开销。


请问,这句话的逻辑呢?


每当这种事件发生时,都会有不少网友和家长表示“支持”,并且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孩子好。这类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并不少见,随手一搜就能看到。


这是反教育:河南一双语实验学校让学生当众扔手机进水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做法本身是反教育而非教育。


而之所以让一些校长、教师和家长都认可,一条重要的理由是“有效”。但这样的“有效”只可能对解决眼下学生偷偷玩手机的问题有效,可能扭转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不服从”,可能迫使他们专注学业、提高成绩;


但是这种做法对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无效,在“另外一些似乎看不见却又更加重要的方面也会无效”,甚至使孩子未来无法健康地生活。


也许在一部分人看来,这只是5名学生的5部手机被销毁了,似乎“小题大做”,但对于台下几千名学生而言,这个过程传递的是“尊严不重要”的价值观,甚至错误地让孩子们认为“人的尊严可以被如此无视”。


更严重的后果,将可能导致在场的所有学生,在往后面对别人尊严受到严重伤害时,选择无视、冷漠对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错误影响。如果这种观念成风,将阻止孩子追求充满尊严及体验的生活,甚至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教育不是简单粗暴,图一时之快。


孩子在违反学校、家庭规定时,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但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批评教育不能突破尊重底线,不能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造成重大精神打击。并且,这所双语学校校长的做法涉嫌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学校这么做损害了学生的财产权。


这种方式往难听点说是“杀鸡儆猴”,算不上教育。


在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大连理工研三学生自杀留下的千字遗书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他所有的诉说都围绕着“老师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国家的要求”,他有很多不满,但没有和谁分享过。


也许在他的内心,他认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不重要的。这种习惯,一定是源于从小有人告诉他,他的所作所为要满足外界的要求,而不是他“自不自愿”。


就像开头所说让学生当众销毁手机“能让几千个学生不问家长要手机,节约了家长很大一笔开销”,这种行为其实是做给他人看,而不是教育学生本人。


最后,学生在经历了诸多不顺利后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也许有人会评价这名学生懦弱、自私,当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的孩子如果也有类似想法,我们不应该去抨击、评判他,而是引导他明白他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


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导师,也可以在面临延迟毕业的压力时,和老师、家人进行沟通,比如调整毕业课题或寻求他人的帮助,让他能够自愿地进行整改。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将心比心,用真诚和耐心去感染孩子,让ta拥有内在动力去改变,去提升。


11月1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导师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并且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


人格教育和人文关怀已经被提升到了教育部法规的高度,值得被重视。


其实,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全面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我们的愿望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面对变化、压力时,有足够的能力与心力去面对。


能力是由持续学习决定的,而心力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小给予他们尊重,让他们的内心确认自己值得被尊重,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学习、工作,能够做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教育部   学生   手机   河南   双语   学业   实验学校   人格   尊严   校长   做法   想法   家长   研究生   能力   老师   方式   孩子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