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眼瞅着五一假期就快来了,相信不少人都在规划假期出行吧?不过外出旅行,如果是自驾游那么还好,如果是在网上订票,我们倒是建议大家多对比一下价格,毕竟现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关键是有时候你被杀熟了,可能还被蒙在鼓里!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前段时间,我们在网上发布了一篇题目为《实锤了!携程涉嫌大数据杀熟又添新证据,这次还要怎么狡辩?》的文章,结果头条上的流量一下突破了10万+,并且网友留言回复也在1400条左右,可见这篇文章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尤其在留言区,我们可以注意到,分享亲身遭遇的用户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携程的各类会员。对此我们也不想再过多复述,大家可以自己去评论区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群情激奋”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本是根据央视以及一些博主自己爆料的案例进行的事实客观分析,没想到不仅文章在平台上遭到了投诉,随后携程的公共事务部也向平台发送了一封撤稿函。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事实上,我们自始至终从来没有收到过携程方面的沟通或者联系,全部是由平台方转发给我们的,从这点来看,携程看来是想通过平台单方面直接解决问题。当然,这里需要指明的是,投诉方虽然没有直接点名自己代表携程,但是从投诉内容中一口一个“我司”,大家就自行判断吧,不过平台对于投诉的回复认为“现有信息无法判断内容是否侵权”。简单来说,我们这篇文章依然还在平台上挂着,不好意思,让携程失望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这次决定对投诉内容再进行一下公开回应,毕竟有些事拿到台面上来说,总比藏着掖着显得更光明正大一些。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携程究竟有没有获取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

在投诉内容中,携程表示我们诬陷其搜集用户个人信息。事实上,关于获取用户个人数据这件事,相信大家应该有所耳闻。早些时候,人民日报也曾多次针对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一事进行过点评。众所周知,在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信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虽然大数据能够为用户带来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但同样也带来了隐私保护的风险挑战。所以说,如何平衡好信息利用与守护信息安全的关系,关乎未来行业能否真正稳定发展。

在人民日报此前发布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个人信息的适度收集、使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但搜集信息数据与建立数据信任是同等重要的。”这就意味着,用户其实有决定是否让渡个人部分信息、让渡哪些信息的权利,同时企业也有尊重用户意愿、保护用户隐私的义务。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那么回到携程这件事上来,首先我们先给出一个“实锤”,下载App需要授权对面可以采集我们的个人信息,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截图,因为这是我们用手机亲自测试过的,只要你是iPhone用户,你下载之后都会有一个授权提示,这是因为苹果之前曾经对第三方App有过要求,所以,你们猜携程到底有没有私下获取我们的信息呢?问题在于你不授权,你还无法使用这个App。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单方面强制用户点同意才能正常使用的行为又该怎么算呢?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举报携程大数据杀熟的博主,真的改变主意了吗?

在原文中我们还提到,有三位微博博主在携程上下单时,曾发现过“价格的差异化”。但是在投诉内容中,显示对方已经在官方渠道回应过三位微博博主,并且还获得了消费者的理解跟认可。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并非如此!

因为在举例时,我们也已经专门有过截图事先保留了证据,就怕对面“反咬一口”。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保留的截图,试问大家能否从回复中感受到消费者的理解跟认可吗?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第一位博主的微博留言区,根本没有出现过携程客服人员的留言,试问官方渠道是哪种渠道呢?保密渠道吗?还是说私下已经沟通过,那么为何不公开展示呢?还是说想以此为借口让平台撤稿?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如果说第一位博主是否理解、认可携程还有待考证,那么第二位博主的留言则是直接“打脸”携程酒店客服。这位博主直接在携程酒店客服长篇大论的留言上表示,“不要看客服怎么说,你们去携程看看自己显示的价格多少!欢迎贴图打脸”。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第三位博主则是曾经做了一个测试,用三款手机购买同一酒店房间,结果三款手机显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价格。大家注意这个测试,因为下面我们还会提到。那么在第三位博主的留言区,同样也有携程酒店客服的留言,但这位博主的回复不得不让人拍手称赞,“原价一样每个人的优惠不一样,最左边新客减的多,中间哪个是会员,右边那就啥都没有”可以看出来,价格差异还是存在的。

接下来,就是携程方面一直想澄清的一件事。在央视的消费主张栏目中,有一位张先生也反应了类似的问题。不过,携程却给出了诸多理由并进行解释。对此,我们也不多做解释,毕竟第三位博主也已经测试过了,事实摆在眼前,况且这个案例又是在央视频道播放的,那么携程是不是也应该发一封撤稿函或者律师函给央视呢?为什么只针对头条上的文章?你品,你细品......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为什么百度再也搜不到机票的具体价格?

这些年在线旅行行业发生的变化也着实不小。原先,我们在百度搜索航班机票,一般都会有具体的价格显现。且不说价格高低,但是能看到明明白白的实际数字,起码不会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但是如今,你再在百度上搜索机票,却只能看到航班的时间,至于具体的价格却被隐藏了。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不禁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会不会是因为涉及到某些企业的利益,而被“和谐”了呢?如果说,所有机票的价格都是公开的,那么试问平台又该如何赚取差价呢?不赚钱去做一件事?那岂不成公益事业了吗?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事实上,我们之前也报道过一个案例。来自重庆的郑先生通过智行火车票App购买了一张价值584元从重庆江北到襄阳刘集的机票,但是由于赶上了疫情就申请了退票,结果平台对于郑先生的退款一开始默认要扣除459元的高额扣款项,只能退还125元。这让郑先生难以接受,于是开始跟客服理论,随后出现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客服表示,如果是直接申请退票,除了189元的扣款以及20元的配送费之外,其它费用会全部退还给郑先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沟通这个费用是不是就直接被平台“私吞”了呢?事实上,信息不对等,不透明都是让消费者处于弱势方的关键因素,毕竟平台是定规矩的人,所有规矩都是平台说了算,那么这算不算是一种平台垄断行为呢?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智行火车票App是上海蒜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而这家公司又是由携程间接全资控股。

一篇10万+的文章为何会让携程在二次上市前着急忙慌发撤稿函?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整顿互联网垄断现象,曾经一家独大自己定行业规矩的时代势必将会一去不复返,而且相关部门也从来没有放松对大数据杀熟查处的力度,真心希望有些平台好自为之吧!

写在最后

其实在我们看来,携程投诉也好,或者发撤稿函也罢,一时半刻不让人发声的方法跟方式很难帮助企业长期维持良好的口碑与名声。毕竟“天下悠悠,众人之口难堵”。我们倒是觉得,携程与其说费劲周折让平台撤稿,不如到我们的评论区看看,大家留言的内容都是什么?或许这才是一个互联网巨头平台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

近日,携程终于在香港成功二次上市,联想到我们的稿件为何会遭到携程方面的重点关照,不知道二者之间是否有着某些联系?反正是不得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人民日报   机票   客服   截图   着急   央视   事实上   渠道   留言   酒店   内容   数据   用户   价格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