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君子风骨文化

君子,从君王之子到贵族男性到对人尊称,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国文化:君子文化。君子文化中的“君子”就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皆优者,与小人对应。《易经》《诗经》《尚书》时已广泛使用“君子”一词,诸子百家的学说里“君子文化”基本成形;在历史演变、文化发展过程中,君子逐步成为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而君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明道德精髓的集中体现,包含着“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习语)。其实,不仅仅如此,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比如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等都蕴藏在君子之风里,寄托在中国人自古最为喜欢赏识的一种石头里,并在前面毫无顾忌地加上一个修饰词而成“美玉”,并毫不吝啬地把最好的词和意义都赋予在这块玉里,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厚传统,让蒙童就念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

中国文化是君子风骨文化

三字经

在中国文化里,是允许每一个人自然成长而非模版式模型化,只能按一种方式成长。所以,中国人在中国社会里,可以情商不高,但不能道德败坏。中国的君子文化从来就没有要求君子或想成为君子的人,想方设法去讨好他人,用一切所谓的技能去创设在职场、在社会中的关系网。中国的君子文化,情商不高可以遗世独立,只要能绽放出道德的光辉、智慧的光辉、创造的光辉,就无须为“五斗米折腰”,就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君子,大丈夫是也!君子追求“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可以如梅花般凌霜傲雪、不畏艰难,如兰花般远离尘嚣、清丽高雅,如竹子般不为俗屈、豪气凌云,如菊花般义让群芳、傲霜不凋。于是中国文化将梅兰竹菊尊为“四君子”,其中竹子和梅花又与松树合为“岁寒三友”……中国谦谦君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摒弃只为了所谓的高情商而蝇营狗苟四处钻营,而应该具有刚正的气概、遒劲的风度、顽强的气质、雄健的骨气、有品的格调;一句话,要有风骨——高洁自强的风骨,舍生取义的风骨。中国君子,“风骨玉堂清彻”(方岳《水调歌头·世不乏季子》)、“风骨峭冰玉“(石孝友《水调歌头·清霜洗空阔》……中华君子风,仙姿凌云起。君子风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与人为善。”“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中国人“亲君子,远小人”,因为“君子争礼,小人争利”,“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嫉妒之心”,“君子务本,小人逐末。”

中国文化是君子风骨文化

梅兰竹菊

从中国的君子文化,就会让人想到西方的绅士风度。当然,绅士一词是汉语的意译,在英文中,属于gentry阶层中的gentleman,源于17世纪西欧的“骑士“。从骑士精神到绅士风度,体现的都是西方上流社会或者贵族阶层的道德精神、文化特性,体现的是个人身份上的优越感,个人形象上定型为手拿文明棍,头戴高礼帽,身着深西装,足蹬亮皮鞋。西方文明,诞生了绅士、绅士风度。中华文明,诞生了君子、君子风骨。

我喜欢君子,我崇尚君子风骨。君子文化是一种含蓄文化、一种内敛文化、一种隐忍文化,不张扬、不猖狂、不霸道。无论古今,在社会上嚣张狂妄的一般是两种人,暴发户和寄生虫。暴发户是急于彰显自己已经是人上人,包括官场暴发户、商场暴发户和学界暴发户,这些人一下子从草民变成权贵富豪名人后,头脑发昏;寄生虫是寄生在父辈、家族、主子或圈子里的衙内、纨绔以及随从、跟班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些“鸡犬”)。当官员、商人、文化人界线淡漠或者没有界线的时候,本土文化的自信就已经没有了。早在管仲时候就提出“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管子》),认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做学问的忙着阿谀官员、四处捞钱,入仕途的忙着结交商人、满足贪欲,做工务农的心不在工其事农其桑,就是各领域的界线模糊了,做不到各按其位,各行其事了。君子之风骨,重在这根骨是挺拔的、有道的。风度不重要,风骨才重要;中国文化不要傲气,却不能没有傲骨。文化人要没了君子风骨,脊梁就再也挺不直了。当网络语言中诞生了“砖家”“叫兽”“大屎”的时候,真正的文化人会脸红、会自省;泰然处之者,已不是文化人。

君子文化是含蓄的,为人有修养有情趣,含而不放,是为含蓄美;君子文化是内敛的,行事收得起敛得住,凝神聚力,是为内敛力;君子文化是隐忍的,隐藏实力忍下冲劲,意坚志强,是为隐忍坚。所以,中国君子,从来就不惮于被冷落,从来就不惮于成寒士,从来就不惮于苦行之。埋首学问,是敬畏学问;驰骋职场,是敬畏职场。不需要EQ或IQ,心中有一颗敬畏心便足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国文化是君子风骨文化

还喜欢竹子淡然宁静的有多少

君子风骨,用太极原理来解释,就是“后发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才有那句警世名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铢!你若不犯我,就可以睦邻友好。中国文化总结为“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人心,就是民众内心的思想倾向、共同的情感需求,就是彼此的心灵协和。所以,中国文化不以“利益”为核心,“钱财乃身外之物”,而是要心中有道,行为有德,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不能悟道、明道,便是无道之人,便是无君子风骨之人。

于是,我认同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充满着自信。


我是@丙方立场,来自贵州黔东南的80后创业者,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风骨   君子   文化   水调歌头   暴发户   竹子   敬畏   界线   中国   绅士   风度   小人   光辉   情商   道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