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无须在此赘述,倒是另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有关注到:为什么会汉语重表意、西语重发音?这应该跟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有关,也就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形成的。

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农民靠土地生存。而在土地上种庄稼,除了辛勤劳动,主要靠天吃饭——按时令、季节安排农事。这就必然带来几个重要的结果:一是确立定居模式,农人播种、护理、收获等,是一项长期的劳动过程,不可能如流放民族那样四处流动,也不会如渔民那样随船而行,而是必须定居下来。定居就要有居所,从树屋、草棚、洞穴,到泥屋、石屋、窑洞……选居所,自然要选方便生活、有利劳动且安全之处,有树木(木)、有水流(水)、有柴禾(火)、有土地(土)、还要有方便制作工具和建设材料的石(矿)头(金);其中,土为中(房屋),房屋之左有水流(青龙)、房屋之右有山林(白虎)、屋前空阔畅通(朱雀)、屋后池塘蓄泽(玄武),四象五行自然生成,处处都表达出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思想和情感,处处都表现出汉语表情达意的美感。

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二是总结节令节气,根据季节、物候、气候变化(后来编制日历时,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中国人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名录。三是劳动方式自由,可以单人劳动,也可以多人合作,比较自由。这种定居模式、按时令节气安排生产以及劳动方式的自由特性,就需要人物、时间、事件的记录,以备查知、留存。于是中国文字诞生于最初的记录符号,记录的符号要让人记得住,自然就赋予每一个符号的内涵意义,象形表意文字由此诞生。

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而靠海吃海的西方先民,由于水域水势水性,由于海洋性气候,生活以及生产劳动等,很难一个人独自完成,一般情况下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面对瞬息万变的海洋气候和水域阻隔等等实际情况,人们之间就需要信息传递,以保证行动的统一性。这种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发出声音来完成,发声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方式。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文字,重点在声音表达出的意思,不在符号本身是什么意思。同样是用符号固定下所要表述的意思,农耕条件下就产生了表意文字;海洋条件下就产生了表音文字。

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这里可能会出现两个疑问:一是崇山峻岭的山区,也常常会用声音来传递信息,为什么山区没有产生表音文字。首先要说明,创造文字是一件极其巨大的创造,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想要有就会有的,有就近可用的文字就不会再去搞;其次,很多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包括一些游牧民族都创造过文字,有的现在还保存着,但在社会交流中被主流文化同化或淹没了。还有,产生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同大约是在2500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超过3000年前的四大文明古国,全部是农耕文明(或者叫大河文明);靠近海洋的山区自然接受海洋文化,而内陆的山区也就接受农耕文化了。那么第二个问题又来了:中国有那么漫长的海岸线,为什么没有出现表音文字?中国,归根结蒂是从中原(或者说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历代帝王、帝都也以北方为主,他们不懂海洋,甚至有些惧怕海洋,针对海盗、走私等现象,有的朝代干脆就实行“海禁”。传说中最早的是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但那不是征服海洋或向海洋讨生活之举,而是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获得长生不老之仙丹;童男童女也不是带去日本繁衍后代的,而是徐福机智地(假借向仙人敬献童男童女)从秦始皇手中解救下来的苦役。之后,过了大约1500多年的明朝,才出了个真正的航海人郑和,但那也是向外界宣扬大明德威,开展文化交流,创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行动,不是海洋文化的展现。所以,中国版图中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没有出现明显的海洋特征的文化。不过,不可否认,沿海人不像北方人那样特别关注权力,反而更多体现出商人特色——这应该是海洋性特征的表现了。

显然,汉语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汉语记载的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的文化。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中)的诗词之美、书法之美、意境之美是表音性的文字无法达到的。汉语寥寥数语就可能表达得十分清楚地意义、情思、感觉等,西语需要很长的文字表达。所以西方喜欢用代号组成数学模型解释一些复杂的推理内涵或逻辑思维成果。因为对西语而言,数学符号与文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表音,组成数学公式,其内在关系可以比用长长文字解释更清楚表述,达到一目了然。而汉语,不需要借助数学语言、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就能把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逻辑性表述还是情感性表达。

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对于这一点,微信上有相当多的微文推送,来说明中国文字巨大能量和巨大魅力,咱就不再赘述了。当数学语言、数理模型与“管理工程”联系起来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本来清清楚楚的表述,母语为汉语的人一眼就能看懂,现在看不懂了;一般人看不懂了,写这类文章的人就显出高深莫测了。原本平平常常的内容,用了西式表述,立马高大上起来。举个最简单最觉的例子,汉语“下降”“减少”表意很准确,其中细微差别,汉语系人即使不能言传也能意会。但若这样写经济数据,那就土老冒了,要用“负增长”那才高大上。类似语言在工作、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以显洋气,比如开会不叫开会叫论坛,集体不叫集体叫团队,争论不叫争论叫对话,计划不叫计划叫路线图,发表信息的地点不叫会场叫平台……至于聚会,更加不能叫聚会了,多土气,生日聚会应该叫生日派对,朋友聚会讨论应该叫沙龙,连剃头理发都十分洋气了,叫造型设计。可是读者诸君,“洋气”,意味着什么?非学术界人士可能不太清楚,现在的论文要是没有西式的数学语言、数理模型或者管理工程的那些洋鬼画符,学术杂志社都不带理你的,直接扔垃圾筒。可是真正懂的人,用汉语直白地表达出来,所谓的研究结论,只有两三句话,而且是大家早已熟知的知识,有的“研究成果”甚至只是一般常识而已。人家给的理由,也是十分地高大上:即使是常识,也只有经过正确方法的论证才能证明是正确的!所谓的“正确方法”,就不解释了,你懂的。用一个笑话来说明,也许大家更加明白:

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

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 “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

爸爸更不满了,说:“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

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侧供给的新兴组合。”

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侧供给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

如果倒过来读,你能知道硕士、博士在写什么吗?笑话式的微文,道出了某些真实。好在,这些不会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能准确表情达意的文化,是让普通人都能看得明白的文化,一如白居易写诗求教于不识字的老妪,她们听懂了,才敢拿出来。

所以,我为中国文化骄傲,我为中国文化自豪。对中国文化,内心充满自信。

中国文化是表情达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西语   表音文字   靠海吃海   童男童女   汉语   文化   洋气   农耕   中国   符号   爸爸   海洋   表情   妈妈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