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生命教育,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常爸曾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很甜的故事?”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我7岁那年,外公去世,93岁,无疾而终,也算是喜丧。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

我并没有多悲伤,我只是开始想,死到底是什么?

于是那天晚上我问妈妈,人为什么要死呢?人死了以后去哪儿?

我妈看我笑了下,问我,你是不是爱玩滑滑梯呀?我点点头。

那玩滑梯的时候,你跟其他小朋友是不是要排队?我点点头。

妈妈说:“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样,会慢慢下降,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开,不然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

“那外公去哪儿了呢?”

“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

这条回答下面,有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自己被暖到了”:

“虽然这个故事有一个悲伤的开头,但妈妈暖心的解释却给了它最温暖的结尾”;

还有网友说,“我想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答我的孩子关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

起初,常爸也觉得这个回答让人耳目一新,确实有些“暖”。但转念一想,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再往深里想一想,简直是“细思极恐”。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妈妈看似用很暖的方式讲了关于死亡的故事,但有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她过度美化了死亡这件事,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严肃的生命话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敬畏。

别以为常爸是在大题小做。要知道,在孩子年龄尚小,对死亡这件事完全没有认知的时候,正确的引导方式有多么重要。

正确的生命教育,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觉得人去世了,就像玩滑梯重新排队一样简单,那么在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不会想要“一死了之”,反正就是重新排队嘛,不疼不痒的,那就重新来过喽,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后果有多么可怕?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这几年治愈文化很是流行,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快,一段段温暖的文字,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就成了很多人逃避现实的“医心良方”。都说人生实苦,于是人们就用感性的方式,给生活加点糖。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这并不适用于孩子,因为孩子还没有对社会形成完善的认知,很容易被误导;

二是,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比如涉及到生命教育这样的严肃问题,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去对待。

怎样才是生命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像是死亡这种悲伤的话题,应该怎么对孩子解释呢?

对此,常爸的建议就是:去掉粉饰,直接面对,保持诚实。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最容易接触到的死亡事件,应该是身边宠物的离世。常爸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个朋友家曾经有一只养了14年的老猫,因高龄离世,而这只猫是陪着女儿长大的,这种情况该如何让刚刚10岁的女儿接受呢?

正确的生命教育,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朋友是这样做的:首先,他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她,猫猫确实已经死了,而死亡是一件永久的事情,所以猫猫不可能再回来;

但是,当我们想念猫猫的时候,可以看它的照片、视频,还有它留下的小玩具,这些都是猫猫曾经存在过的证明。并且,我们还可以给它办一个小小的追悼会来怀念它,你也可以把对猫猫的想念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另外,如果你真的太想念它了,那我们还可以养一只很像它的猫,虽然之前的猫猫不会再回来,但这只猫可以继续陪你,你也能继续爱它。

经过这样一番“循循善诱”,虽然朋友家的女儿还是悲伤了好几天,但她明白了“所有的生物终将死亡”的现实,并最终接受了猫猫的离去,还给猫猫画了好几幅画来寄托思念。

正确的生命教育,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所以,生命教育没有那么难以启齿、讳莫如深。如果怕直截了当地说,会让孩子无法立刻接受的话,家长可以迂回一些,让孩子慢慢接受,但注意,一定不要过度美化,不要欺骗。

我从小小常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生命教育。其实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并不需要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地说教。在路上,偶尔遇到落叶或死去的小虫子,我就会抓住机会跟他说“任何生命都有开始和结束,有出生就有死亡。”

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告诉他,人死了以后就没有了意识,体会不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有一次,小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有一个小朋友不知道因为什么事,特别生气,大喊了一句“气死我了,我要去跳楼!”小小常在回家的路上就没怎么说话,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怎么能这么一点小事就跳楼呢?跳楼了就离开这个世界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多亏啊!”我听得直乐,说:“你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

第二天一早,他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问我:你打个电话问问XXX的妈妈,XXX跳楼没?

你看,一句戏言,孩子可能就当真了。如果你告诉孩子死亡就像玩滑梯重新排队,难保孩子不信以为真,试着重新排一下队,到时你哭都来不及!

请允许孩子为生命的逝去悲伤一阵子

有很多家长会觉得,让孩子直面生死,有点过于残忍。

但事实上,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而往往是我们把孩子想的过于脆弱了。

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过早知道了死亡的残忍,会陷入悲伤和难过的情绪当中。但事实上,如果家里逝去的亲人原本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比较亲密的联结,那么孩子因此体会到痛苦,这是一个特别自然也特别正常的人性反应。

我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利,去试图通过自己的某些方法某些努力让孩子保持“正常”,因为这种正常不管对于谁来说都太过残忍。家长煞费苦心去避免孩子感受悲伤的情绪,其实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请允许孩子悲伤一阵子吧!这个时候的孩子,不需要任何的书本或者大道理,他们只是需要为这个亲人的离世做足够的哀悼。在这个哀悼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在心理上完成同逝者最后的告别,才能在伤痛之后获得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正确的生命教育,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最后,还想再提醒大家的是,身为父母,我们都想为孩子遮风挡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用美好的童话浇灌孩子的内心,希望能给他们力量,在人生道路上坚强地直面各种风雨;而“死亡”这样的议题,恰恰就是他们要面对的风雨,它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强大的灵魂,来迎接未来更多的考验。

因此,不要去过度美化那些令人难过的事情。那些人为营造的片刻温情,或许会让孩子暖心、家长安心,但是更会导致令人无法承受的悲剧后果。身为父母,我们很多时候可以感性可以温柔可以善意地欺骗,但在生命教育上,真的不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正确   生命   滑梯   家长会   外公   小朋友   残忍   严肃   悲伤   温暖   家长   女儿   力量   妈妈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