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机构补课后,教育部推出暑期托管,家长怒了:这是阴谋

暑期将近,北京、河南等多地推出了暑期托管服务。这是教育部门禁止机构补课后的一种配套措施。

禁止机构补课后,教育部推出暑期托管,家长怒了:这是阴谋

孩子的时间向来很难由自己掌控。最近几年,好多中小学生的时间被繁重的课后作业和花式补习班占据,更惨的是,这还是一场会互相攀比和不断进化的竞赛,家长孩子叫苦不迭,但没人敢摔桌子离场。

给孩子减负难道是坏事儿?这里先忽略教师群体的不满,就连看起来会受益的家长孩子群体也并不领情,有家长不惜以最险恶的用心去揣测政策:不让补课对谁最有利呢?有钱人的孩子请得起一对一家教,穷孩子就只能窝在家里或者去外面疯玩儿了。是有人害怕普通人家的孩子太努力,所以用权力切断了他们靠拼改变命运的途径。好深的怨念!

禁止机构补课后,教育部推出暑期托管,家长怒了:这是阴谋

不过,这种舆论也只是众多种声音之一。也有家长对取消培训班满口叫好,痛骂校外的机构收割焦虑。还有因此更加担心校内老师区别对待的,有担心不给孩子放假累坏孩子的,有不喜欢政策一刀切的,有担心全靠学校会进一步强化重点学校作用、炒高学区房的,等等。总之,情况很复杂,各个人群的利益诉求太多样了。

补课这件事儿,大家都知道根子在应试教育上。在课外补课大行其道之前,是学校里繁重的家庭作业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不幸的是,长期校园减负使教辅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变相把教育主动权推向了市场,市场化教育的结果又让教育变成了金钱买卖、精英教育,孩子们的承压潜力再次被发掘。

疯狂的情绪之下,出现了很多真实的荒诞场景。执法人员调查教辅培训机构,却遭到了家长们的联合阻拦,好不容易进了门,又有家长做出冒充老师的迷惑行为。老师为了给自己的课后补习班加砝码,故意不在课堂上讲重要内容,透过孩子知会给家长信号。为了从同班班主任老师的补习班里抢生源,湖北一女老师辱骂排挤一个女学生,女学生跳楼自杀。小学生礼拜天到机构连场补课,为了减少孩子奔波的疲惫,家长让孩子带着帐篷去上课,就扎在教室门外的场地上。太疯狂了。

禁止机构补课后,教育部推出暑期托管,家长怒了:这是阴谋

给娃打鸡血的是家长,然而错误却并不在家长身上。焦虑的家长身边,大多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他们深知内卷、竞争的残酷性,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城市里的中产阶级,以及自己就是靠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又是往往疯狂之最。这个集体的疯狂是有现实压力的,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了,大环境也不好,向上比,要比未来要出国上藤校的孩子,向下,要担心那些想往城里拱白菜的,一看左右,都在花钱给孩子开小灶,他危机感能不重嘛。

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现在的教育条件比过去好了,教育焦虑反倒加重了?为什么在如此丰富复杂的社会里,青年成才的路径选择却单一到可怜,好像多元只是一个谎言。

答案是,过度竞争不会给人选择的余地,也会抹杀掉孩子们成才的多元性,让社会对成功的想象进一步单一化。

本来,我们这种为稳定社会和工业生产服务的制式化教育体制就是排斥多样性的,它把人的阶级和职业、户口相关联,鼓励人都往一线城市里去做最赚钱的工作。也有可能,这种取向也是市场经济环境单一价值观导致的。

禁止机构补课后,教育部推出暑期托管,家长怒了:这是阴谋

20多年前的教育扩招提升了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学生看似能更容易地享受到高等教育,实则他们成了被迫承受升学和就压代价的弱势群体。教辅机构产业化的形成,又把教育减负、素质教育踩在了脚下,成了应试教育的助推器,这个庞然大物一边煽动焦虑,一边吞噬成长、大肆收割。

禁止机构补习、推行暑期校园托管,有那么一点重新抓回校园教育主导权的意思。教育公共属性的本色固然重要,但问题的复杂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在政策落地层面,把接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让实行力度存疑;要强制,又相当于是为了阻止补课的孩子补课,要把不补课的孩子也关在教室里,这样绝对是不对的。

该拿孩子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课后   暑期   家长   机构   教育部   作业   补习班   主动权   繁重   焦虑   阴谋   担心   老师   疯狂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