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更需要“大国工艺”。

精湛的工匠技艺源自先进的工艺技术,从2008年刘熙珍被命名为国防科工局“技术能手”晋升为高级技师,到2015年被誉为“大国工匠,军工绣娘”的电装工潘玉华;从勇夺“OK国际杯”IPC中国手工焊竞赛年度总决赛亚军的的电装工李莹,到荣获中国最高质量奖的中国航天三院电装工陈洁;被尘封了三十多年的电子制造业出现了破冰回春的迹象。

在人们对中国电科刘熙珍、潘玉华、李莹和陈洁四位电装工的精湛技艺赞叹不绝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她们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爱岗敬业,二是她们最出色的技艺都表现在对高密度细间距片式元器件的组装焊接和返修技术中!

究其原因,得益于这些技术能手自身的修为和多年来对她们进行传帮带的老师傅们的无私奉献,也衬托出产生这些技术能手的企业领导多年来的坚持,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技术能手都不是来自SMT产业最发达的深圳地区或民营企业,而是基本上来自军工企业。

然而,高密度细间距片式元器件的组装焊接和返修毕竟不是一项单纯的技艺,难道这些技术能手的成长离得开电装工艺人员的指导引领和精雕细琢吗?每一位取得辉煌成就的技术能手的背后都有着几十年来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电装工艺人员。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容易遗忘大国工匠背后的工艺人员!

诚如大国工匠,高铁动车接线工所说:严格按工艺要求去做。

无论是中国刘熙珍的夏立完成0.004mm间隙齿轮的装配,还是潘玉华、李莹和陈洁几位大国工匠所展示的在高密度细间距片式元器件组装焊接和返修时的精湛技艺;或者是我们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具有可制造性——设计工艺性的产品,无不建立在工艺规范的基础上!“没有大国工艺,哪来大国工匠?”

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制造是国之重器!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大国工匠,而大国工匠的造就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沉淀,需要积累,需要几十年潜下心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急功近利,见异思迁,频繁跳槽,都不利于造就大国工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工匠   大国   传帮带   工艺   辉煌成就   老师傅   能手   间距   技艺   中国   精湛   元器件   高密度   人员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