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亨·奥斯汀说:“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时间的齿轮一点点地滚动,历史的印记就刻在了人民的生活中。随着近些年中国的飞速发展,很多人的物质生活质量已经提高了,不会再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悲惨现状,但是随着物质的逐渐满足,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

有一个数据显示,近些年中国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之间上升,而这些精神心理上的疾病也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中国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人民对于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了解明显存在缺陷,很多中国家长不重视、无法理解孩子的心理疾病,这也就导致孩子无法阐述心声,加重病情。

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同样是十分痛苦的,在早些年代,时代对于精神病病人的容忍度较低,这些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常常遭受非人的折磨。

而曾经,有一位的女记者叫做娜丽·布莱,她装疯卖傻混入了一家精神病医院,没想到亲身体验了十天,获救之后却丧失了笑容。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潜入原因

娜丽·布莱原名叫做伊丽莎白·简·科克伦,在1864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她作为早期的一位调查记者,开创了一种叫做“隐秘采访”的先河。

娜丽小时候就对记者这一行业十分的感兴趣,她也一直想成为一位记者。但是在十九世纪记者这个行业并不是大众眼中的“好”职业,娜丽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这个职业也吃了很多的苦。

可是因为对记者这个行业的热爱,娜丽对遇到的挫折和坎坷并不在意。终于,在娜丽成功地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她就开始寻找一个能真正发挥“记者”这一行业真正作用的公司。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娜丽在面试的《匹兹堡电讯报》的时候,其中有个两性专栏要求娜丽写一份对编辑的驳斥报告,原本不报希望进入《匹兹堡电讯报》的娜丽却因为这篇优质的报告而得到了在《匹兹堡电讯报》报社中当记者的机会,而后一位编辑又为娜丽取了一个全新的笔名,叫做:娜丽·布莱。

在《匹兹堡电讯报》报社呆过几年,报道过几篇研究报告之后娜丽就离开了这家报社,去到了以煽情报道著称的《纽约世界报》。

能进入《纽约世界报》让娜丽十分的兴奋和激动,而娜丽没有想到,她在《纽约世界报》报社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难度极高的写一篇关于布莱克韦岛上女精神病院的故事。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这个报道当然不好写,因为这里的精神病院被指名道姓必须是布莱克韦岛上的那家神经病院,而神经病院出于对患者本人和其他人的保护,几乎就不会参与报道,而且布莱克韦岛是与世隔绝,虽然环境优美,但是交通不便,信息传播的也十分闭塞。

所以为了完成这个难度艰巨的任务,娜丽想尽办法,认为只能伪装成精神病人,于是在1887年,娜丽开始为进入这家精神病院做准备。

进入精神病院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娜丽特意去找了医生了解精神病患者的一些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然后娜丽再去模仿这些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娜丽从医生那了解到一些信息之后就开始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那些怪异的动作和空洞眼神,这当然让娜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毕竟娜丽是一个正常人。

娜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当她再去医院时,就连医生都无法看清她的心理健康情况,这时候的娜丽已经将一位精神病患者演的淋漓尽致了。

于是在做好完全的准备之后,娜丽开始在一家精心挑选的,客流量大的酒店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有时还会怪异的盯着来往的客人看,还一直自说自话。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如此几次之后,酒店的客人不免就要投诉,而后就顺理成章的,酒店的工作人员将娜丽认为是精神病患者抓起来送到了警察局。

然后娜丽就开始做检查,通过她那以假乱真的演讲,医生判断娜丽确实患有精神病,然后在一些人的帮助下,娜丽终于进入了布莱克韦岛上女精神病院。

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娜丽到达了医院,她仔细地观察这里的建筑和道路,好为后来的报道做准备。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但是很快,娜丽就发现这家精神病院十分的糟糕,这里的医务人员根本没有把精神病患者当作病人一样对待,他们性情暴躁,对患者拳打脚踢。

除此之外,当时天气非常寒冷,而护士们却只让他们用冷水洗澡,就连入口的那些食物品质也有问题,甚至还有腐烂的,到了晚上,娜丽更是发现病人的被子又短又薄,睡的床也十分的狭小,每天躺在这张冰冷的床上几乎是无法入眠的。

但是这些都不是令娜丽最心寒的,更可怕的是这家精神病院的“治疗方法”,他们可以让患者枯坐在一个长椅上十几个小时不能动,一旦动弹,就要挨打。虽说是“治疗方法”,可是一个正常人都不可能坐在一个地方十几个小时不动弹,更何况是存在疾病的患者。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娜丽对此十分的气愤,可是此时的她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没有能力去阻止这件事情,她只能写下这里发生的一切,然后在她的报道里去曝光这里肮脏的一切。

布莱克韦岛上女精神病院上的生活如此的糟糕且疯狂,在这里呆了大概几天的时候,娜丽就想离开了,可是当她和这里的医务人员说自己是正常人的时候,医生反而觉得她不正常,需要接受治疗。

娜丽对此无可奈何,她不能说出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只能一边假装自己的病情好转,一边向《纽约世界报》寻求帮助,所幸在那家精神病院呆了10天以后,娜丽被《纽约世界报》的一名律师救回来了,而获救的她已经失去了当初原有的笑容。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写出报道

在娜丽获救之后,报社同意让娜丽在家休整,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之后再写出这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报道。

于是在那篇报道中,娜丽如实地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位精神病患者在那里的遭遇,坚定的报道出了那家精神病院的可怕环境。

这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各界都在讨论,而作为这篇报道的记者,娜丽也一战成名,这种秘密报导的方式还成为了她的标志。

精神病院体验:女记者装疯混入,亲历10天折磨,获救时已失去笑容

小结:

正是娜丽勇敢的行为才让我们知道了一些精神病患者是过着如此痛苦的生活,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人类可以医治很多古人医治不了的疾病,可是很多时候,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医治,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反而更加的棘手。

就像弗洛姆所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希望人们可以对这些精神病患者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精神病院   匹兹堡   世界报   纽约   岛上   电讯   报社   精神病   中国   女记者   病人   患者   精神病患者   笑容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