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中国人口报告2020显示,中国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


许多企业也缺少新鲜血液的进入,特别是新技术工种,同时蓝领工人的缺口也在放大。


因此,有专家呼吁重视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更是建议放开三胎政策,刺激经济。


从长远来看,人口的结构性危机将对经济和企业带来什么影响?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我们先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观点。


最近碰到一位做孕产服务的朋友,虽然他已经申请到了妇幼医院的执照,但十多年以来,一直主要做孕产服务,主要做围产保健和接生服务。


曾经他一个月接待的孕产妇数量在500到600人,最近五年时间,他们的客人逐渐下降到每月只有200左右,减少了近2/3


他说一方面是因为进入月子会所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总和生育率,总出生人口的下降。


用户量的减少,加上这几年专家和服务人员的薪资增加,让他从不错的盈利,进入持平,目前已经出现了亏损。


他做了两个调整:


第一是增加了妇儿科相关的医疗业务,增加除了围产保健接生以外的妇科病和儿科的医疗服务。


第二,他也试图通过互联网拓展更多的业务,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的新业务。


我最近呢,还走访一家在山东的鞋厂,他们原来生产线上的人员都是20岁左右,年轻力壮,加班也能应付自如,对收入的要求相对也没有那么高。


但最近几年,他们能招到的人员越来越少,目前生产线上的工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导致了婴幼儿产品、教育、就业、房地产等等一系列行业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总体社会规模会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而大量产业不振,盈利能力下降,无论是经营者还是从业者,收入增长乏力,人们缺乏消费欲望,经济流通变缓。


这就会导致这些行业中产生大量的破产现象,或者是许多企业苦苦挣扎在破产边缘。


而从就业来看,出生率的下降,年轻就业人数大幅减少。


很多需要年轻人服务的产业,就像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制造业,不得不开出高薪资来吸引年轻人。


薪资的快速增加,行业成本也会大幅上升,这也意味着全球竞争力的下降。


而这些情况,其实就是日本和欧洲最近20年-30年已经出现的状况。


日本失去的30年,不只是因为跟美国的竞争,根本上是因为总和生育率严重下降导致人口规模减少,需求严重不足带来的自然结果。


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国内产业稳定发展来说,放开人口生育政策,刺激更高的生育率,这是必经之路。


对企业来说,一定要及时的调整业务结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孕产服务的朋友一样。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那么,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们从两点对比来看。


第一,印度的假人口红利


第二,中国新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


印度是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2019年印度人口数量13.24亿,中国人口数量14亿。


很多朋友都在想,印度会因为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低端制造业转移,产生人口红利。


但是数据告诉我们,印度光有人口、没有红利。


没红利的三个原因:

印度几千年以来的种姓制度大大制约了人口红利。


印度种姓制度划分了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这些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跨种姓通婚都受到社会不成文的限制。


而且印度《宪法》官方承认的“正规”语言有22种之多,可想而知交流的困难程度,不像中国的大一统文化。


第二、印度底层民众的致富意愿不强,换句话说比较佛系。


而这点身在中国的我们,就感受很强烈了,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朋友们。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制度原因,不愿意开放国内市场。


印度的劳动力占世界的比例很高,达到18.3%,仅次于中国,但它在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了多少?


3.5%。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般都是瞄准海外市场的,因为刚起步的时候,国内市场的购买力肯定还不行。


所以一个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能不能发展,关键要看它是不是采取一种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


而历届印度政府都喜欢强调自力更生,保护主义基本上是它对外经贸政策的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印度会想方设法促进出口,限制进口。


像11月刚刚签署的RCEP中,印度在最后关头退出,就是因为加入自贸区的条件是要开放一部分市场。


印度担心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产品会大量涌入,国内经济承受不了。说到底还是它的保护主义传统在起作用。


但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你限制别人的商品进来,别人当然也会限制你。


所以印度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直缺乏大规模出口拉动,就是起不来。


像印度的制造业增加值是4300多亿美元,中国是多少?41000多亿美元,差不多是印度的10倍。


问题就在于,我们就敢于接受这种风险来换取发展,1978年的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WTO。


这也是中国能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核心原因。


看完印度,再对比看中国的新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


中国的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已经越来越高,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在转移了。


中国没有绝对的人口红利,但是由于一次危机,让中国拥有了大量的廉价、优质的工程师。


在1997年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中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大学扩招,培养了大批理工科人才。


这是中国独有的“工程师红利”。


很多中国企业正是利用了这支庞大的技术研发人员大军,通过“劳动密集型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了技术创新,更快地“试错”,更快地“迭代”,更快地进化。


中国手机产业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苹果公司火爆的AirPods耳机和刚刚发布的4399元AirPods Max耳机研发和生产,就是中国立讯精密和歌尔声学、松井股份等公司参与的。


同时配合我们还有巨大的“市场红利”,“工程师红利”+“市场红利”,这才是中国的新人口红利。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开放三胎,能解决中国经济“人口红利”的危机吗?


最后,我们来听听另一位企业家、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看法。


人口多与人口少,年纪轻与年龄老,是社会现实,不是问题现象。


就像疫情终会过去,黑夜与光明交替,谁都是当时当下的产物。


农耕文明两千年的传统中国,它的惯性使然,是不是需要数百年之力,才能改变养儿防老的积习,与重男轻女的诟病?


我们讴歌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小故事。


曾经,中央记者采访一位放羊娃:你在干什么?


放羊娃回答:放羊。


问:放羊干嘛?


答:放羊赚钱。


问:赚钱干嘛?


答:赚钱盖房。


问:盖房干嘛?


答:盖房娶老婆。


问:娶老婆干嘛?


答:娶老婆生娃。


问:生娃干嘛?


答:生娃放羊。


两千年农耕中国,就是这样一个轮回:今天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谁也没有走出这个囹圄。


从形式上,“城市生活”与“放羊生涯”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一代又一代人,在重复人生的过程。


人口总量负增长,人口缓慢而有力地变化,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障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前有车后有辙,西方社会的先行一步,给出了一些借鉴。


比如德国人在提高保障,俄罗斯在延迟退休,日本人在不断降低蓝领工人的移民门槛。


答案,归根结底还是社会保障问题。


发展经济,有的放矢,离不开国家安定,家庭团结,个体健康。


让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更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加速,现有养老服务队伍需要尽快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才是上策。


当然了,人工智能会填补劳动力的不足,标准化工作会率先被取代。


至于,哪个工作更重要,哪个方法更有效,哪个模式更值得推崇。


那就看谁提供的结果让人民更幸福,更令他人更艳羡了。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红利   种姓   人口   生育率   危机   劳动密集型   印度   中国经济   薪资   劳动力   中国   制造业   工程师   原因   人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